付於武:中國汽車產業的使命不僅是做強
(文/張家棟 編輯/高莘)
“我覺得中國今後汽車產業的使命不僅是做強大,而是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11月14日向觀察者網表示。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華汽文化基金會理事長 付於武 觀察者網
歷經70年,藉由電動化與智能化的百年汽車行業變革機遇,中國汽車產業正快速從汽車大國向着汽車強國邁進。
截至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已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也佔據全球第一。
但面向更爲廣闊的市場與未來,仍有衆多車企高管、業內專家時刻在中國汽車產業甜蜜的成果中保持着清醒與冷靜,並提出了更爲深層的思考:中國新能源汽車業雖已領跑全球,但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仍充滿挑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便指出,隨着新能源車企的加速佈局,行業同質化競爭及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站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正在成爲中國汽車行業必須面對的難題,對此,付於武向觀察者網提出了自身的三個觀點。
高質量發展,核心在於創新
“創新”是付於武談及中國汽車產業時最高頻提到的詞彙,同樣也是這位見證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再到引領市場的“汽車人”眼中,最能夠引領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付於武表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我們今天到3000萬輛的規模,出海有600萬輛,是不是我們的創新做得夠了呢?我覺得跟理想狀態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當日的採訪環節,付於武始終強調,中國汽車產業在變革的過程中,仍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便是“創新鑄魂”。
回顧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智能轉型期間的發展歷程,這份創新也包含在各領域的方方面面。
付於武談到,這之中包含“大學生方程式”等競賽或支持帶來的人才培養的創新;也有特斯拉、零跑等新勢力企業作爲“鮎魚”帶來的企業態度的創新;亦有着技術層面在軟硬件層面的突破創新;更有着華爲、地平線等跨界企業通過融合形式爲汽車行業帶來的發展模式創新。
“汽車產業最引人驕傲的就是擁有靈魂,所以創新鑄魂也是我們中國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全產業共同的一種歷史使命。”
聚焦核心技術,引領產業發展
“聚焦核心技術,我們呼籲、引導、期望0到1的突破。這也是一個使命。”就像付於武在創新中提到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爲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汽車工業發展無論在何時都需要技術築基,與核心技術引領。
在付於武看來,智能電動轉型是一道必答題,在這條道路上,中國汽車工業需要堅持持久創新不動搖。“不要認爲我們的自動駕駛、智能化已經很強,我認爲當前還有一個自我革命的過程,如果不走出舒適區轉型到新的賽道上,就有可能被歷史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付於武借日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2025年度中國汽車十大技術趨勢》表示,自我革命的過程是必須的,其中不僅包含轉型趨勢下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的技術革新,同樣也包含混動化之下,傳統內燃機的變革。
“發動機的概念也是顛覆性的,在2035年混動化的趨勢下,我們同樣也需要低碳、零碳的發動機,這同樣是技術變革的趨勢與挑戰。”
而面向智能化,中國汽車產業同樣有着衆多技術難關需要攻克,其中包含了硬件的芯片,也包含軟件的操作系統。車路雲一體化等難題。
“今年創新團隊獎給了地平線,這是我們華汽文化基金會給的,高通、英偉達都不能給,芯片就靠我們自己。這不是汽車產業的問題,因爲美國全球範圍內製裁,我們的半導體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所以汽車行業我們要應對的事情太多了。”
在付於武看來,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之路仍然任重道遠,但對於核心技術的掌控,也正是中國汽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汽車產業也可以通過“創新融合”的形式來構建自身的中國特色發展模式。付於武用華爲與賽力斯合作的成功案例,詮釋了智能網聯變革下,汽車產業與ICT科技企業融合後,通過技術的雙向賦能所能夠共同塑造的產品與品牌價值。
“最好的案例就是賽力斯。賽力斯是很有情懷的科技型企業,正是它與華爲深入的捆綁合作才產生了問界,50萬價格以上的豪華品牌才能出來,賽力斯如果不擁抱華爲,能做到嗎?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的特色。”付於武還補充道“正是由於華爲、地平線這樣的高科技公司,才使我們汽車產業有了今天的底氣。”
下一個十年,繞不開的可持續
在創新與技術外,付於武還着重提到了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行穩致遠、登高望遠,這是下一代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我們的共同使命。”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共識,汽車行業的主要企業也都已將可持續發展作爲中長期的戰略目標,但作爲全球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長期課題,可持續發展在汽車行業的解題思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化。
付於武表示,“我國可持續發展報告的頂層邏輯就是要綠色低碳發展,一定要達到雙碳目標,其後的數字化、AI、人工智能、信息化,造就了萬物互聯新時代,這是轉型的上層邏輯,所以我們在低碳化的時代,企業必須轉型。進入新時代,不能只是產品做得好,現在我們講生態也要做好。”
所以,付於武也直指當前中國車市存在的諸多侷限於產品和市場競爭的困境,在他看來價格戰,水軍、流量等不當的競爭方式,都導致了市場價值觀遭受了衝擊。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除了要做好技術與產品上的創新進步,更要倡導積極陽光,能夠給產業注入正能量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同時,付於武還更進一步指出,良好生態的前提在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有良好價值觀的企業纔可以長遠發展,比如說價格戰下的行業自律,過去我們不談,但現在是必須的,企業沒有行業自律就不能夠盡社會責任。”
“衡量一個企業的好不好,要看供應鏈好不好,經銷商好不好,消費者滿不滿意,這就是社會責任。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在打價格戰,北京車展被流量裹挾,這仍然說明我們的產業還不夠成熟。所以在這個時間提出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正當其時。”
在整場採訪中,付於武對於中國汽車產業的情感顯露在言語之間,於這位年近耄耋、陪伴中國汽車工業一同成長至今的汽車界前輩而言,中國汽車如今的成就也是其終其一生的奮鬥成果。
正是因此,時至今日,付於武也仍在通過華旗文化基金會持續爲中國汽車工業輸送着自身的價值與責任。
面對中國汽車產業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仍將遇到的挑戰,付於武呼籲企業與社會共同努力,進一步幫助中國汽車產業茁壯成長。“中國汽車產業走到今天很偉大,也已經形成了如今的口碑與國際影響力,而且出現了一些很知名的品牌,更應當倍加珍惜。因此,我們更不能因爲不和諧、不成熟的發展態勢影響或者主導行業的發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