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付於武:汽車行業被流量裹挾,說明我們很不成熟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文彤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王文彤

作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對自己的定位只有四個字:老汽車人。出生於1945年的他,1970年從北京機械學院機械系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一汽哈爾濱齒輪廠,此後在汽車行業從業數十載。

2014年12月,時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的付於武與多位行業資深人士共同捐資併發起成立了北京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華汽基金會”),旨在獎勵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人才。

在以新質生產力爲引領、呼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今天,華汽基金會也在積極倡導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024年11月13日,在第三十一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付於武接受《中國企業家》等媒體的採訪,分享了他對中國汽車產業科技創新成果、中國新勢力車企發展得失、中國車企可持續發展等話題的思考。

精彩觀點如下:

1.轉型是必答題,汽車產業要走出舒適區,自我革命。

2.無安全不智能,我們的法規和標準將按照技術創新的結果來逐步改變。

3.汽車產業最引人驕傲的就是我們有了靈魂,在轉型過程中的中國汽車產業一定要解決“靈魂”的問題。

4.中國必須加快培養汽車產業需要的高端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怎麼支持都不爲過。

5.一個企業好不好,要看供應鏈好不好、經銷商好不好、消費者滿不滿意,這就是社會責任。

6.在過去十年,造車新勢力發揮了鮎魚效應。他們憑藉全新理念、全新的創新態度給汽車產業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功不可沒。

以下爲付於武對話整理,有刪減。

問:您認爲,中國汽車的持續發展在技術層面的核心點是什麼?

付於武:第一,轉型是必答題,是需要持久堅持、堅決不能動搖的。我個人以爲,汽車產業要走出舒適區,自我革命。這是一種態度和觀念的轉變,我覺得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發動機的技術還有提升空間。

第二,融合、協同、創新是主旋律。我們搞汽車的,對空間動力學很清楚,對智能網聯不熟悉,所以需要融合。沒有融合沒有跨界,就不能適應新的世界。融合創新是當今的主旋律。

第三,我們要瞄準幾大核心技術,包括芯片、操作系統、車路雲一體化這些在汽車產業真正“卡脖子”的問題。芯片就靠我們自己,我們的半導體產業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汽車行業我們要應對的事情太多了,我們期待更多的成果。

最後,就是團隊。什麼也代替不了團隊和人才,中國必須加快培養汽車產業需要的高端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怎麼支持都不爲過。

問:近期以華爲爲代表的ICT企業進入中國汽車產業,對中國汽車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付於武:我覺得華爲的進入太了不起了,這就是讓我們驕傲的地方。因爲ICT高科技企業能夠極大地賦能汽車產業,最好的案例就是賽力斯。賽力斯也是很有情懷的科技型企業,正是它跟華爲深入捆綁合作才產生了問界,50萬元以上的豪華品牌才能出來。賽力斯如果不擁抱華爲,能做到嗎?

谷歌也說要造車,但是他沒有擁抱汽車企業。這是中國汽車產業非常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擁抱華爲,因爲華爲具備的創新品格、創新能力,是我們不具備的。正是因爲有華爲、地平線這樣的高科技公司,才使我們汽車產業有了今天的底氣。

問:未來幾年自動駕駛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增長的潛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付於武:美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自動駕駛的分級,從L0到L5級,我們現在還在輔助駕駛階段,這個階段很快就會走過,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

在智能化方面,中國方案是車路雲一體化,車企走的是單車智能路線。車路雲一體化是單車智能的升級版,統一的大市場、統一的標準、集中精力辦大事是中國的特點。而且藉助AI大模型,我們可以覆蓋海量的場景,我相信高階的智能駕駛是一定會實現的。在實施步驟上,要先在示範區內進行試點,取得經驗以後再突破,因爲自動駕駛牽扯到人的生命。有一句話叫“無安全不智能”,我們的法規和標準將按照技術創新的結果來逐步改變。

問:怎麼理解可持續發展,爲什麼中國車企需要可持續發展?

付於武:低碳發展是我們轉型的核心,數字化、AI化、信息化是萬物互聯新時代轉型的上層邏輯。中國的汽車產業進入了新階段,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原來我們產品做得好就可以,現在光產品好不行,生態也要好。以前,企業要有盈利纔有價值,現在不只是這樣,車企既要盡社會責任,又要提供好的生態、好的產品,還要善待你的供需兩側。一個企業好不好,要看供應鏈好不好、經銷商好不好、消費者滿不滿意,這就是社會責任。

比如行業自律,過去我們不談,現在行業自律是必需的,沒有行業自律就不能夠盡社會責任。現在車在打價格戰,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流量沒有最多隻有更多,車展全部被流量裹挾,這都很不正常,說明我們不成熟,我們在這時候提議ESG正當其時。我們的產業和企業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我們要主導健康、和諧、正能量的價值觀。

問:未來中國汽車還應着力突破哪些點,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付於武: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產業重構在汽車產業顯得尤爲突出,我覺得今後汽車產業的使命不僅是做強,而是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創新。去年自主品牌汽車總銷量3000萬輛,今年汽車出海有600萬輛,是不是汽車產業的創新已經夠了?我覺得跟我們的理想狀態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有三個問題要突破。

第一,一定要用創新鑄魂。汽車產業最引人驕傲的就是我們有了靈魂,在轉型過程中的中國汽車產業一定要解決“靈魂”的問題。

第二,要聚焦核心技術,全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呼籲、引導、期望0到1的突破。我覺得這是一個使命,我們期盼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

第三,整個產業要進入高質量發展,要弘揚汽車文化,發展行業自律,提倡核心價值觀,肩負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價格戰、不公平的競爭、水軍等等。我認爲,我們要提倡積極、陽光的價值觀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是要盈利的,但頭部企業更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真正要做到全球領先,建設百年基業,還需要汽車產業共同努力。

問:與整車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出海之路走得更快,但很多零部件企業都在海外面臨ESG的壓力,該如何解決?

付於武:對於出海企業來說,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必需的,我們出海跟國際上其他企業出海是一樣的,我們的供應鏈要隨着OEM整車出海,不出海就無法成功。我們鼓勵樹立企業的標杆,看人家是怎麼做的,特別是在綠色低碳轉型的時候,這種標杆作用是無限的。

智能化、電動化時代,車企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問:過去十年,造車新勢力起到了什麼作用?

付於武:在過去十年,造車新勢力發揮了鮎魚效應。他們憑藉全新理念、全新的創新態度給汽車產業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功不可沒。如果說馬斯克是鮎魚,那麼新勢力車企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這樣的鮎魚,中國的汽車市場可能也不會這樣豐富多彩,它們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不光是蔚小理,零跑、問界、賽力斯等等活下來的都充滿生命力,那種創新的活力正是我們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的。

中國現在的車企太多了,傳統、新勢力,今後還有一批外資獨資的,今後這條路要怎麼走?我覺得我們一定會打造國際品牌、百年老店,產業的重組、集團化的發展可能也是一個趨勢。不集團化,不形成規模效應,企業競爭力就不夠。到了智能化、電動化時代,大家都開始尋求合作,因爲投入太大了。

隨着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出海加速,往後三五年結構性的產業調整勢在必行,生產力、生產關係也在不斷變化。既然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就可以整合資源,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來增強集團化的優勢,我覺得我們的企業家不乏智慧。

問:如何覆盤造車新勢力10年,值得肯定的是什麼,值得反思的是什麼?

造車新勢力在這十年間實現了巨大的成長,除了發揮鮎魚效應,他們的創新、活力和品牌建設都有特色。如果說要反思的話,我覺得還是有幾點值得反思的。

汽車產業是物質生產,我們可以搞創新、搞研發、搞流量,但是我們最終要爲消費者提供一個期待中的、非常好的產品。汽車工業講究成本控制和品質管理,新勢力有的成本控制得很好,有的成本控制得就非常差。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量力而行,除了成本控制之外,還要把握好擴張的節奏。

另外,主動跟傳統車企、大集團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未必不是一個好的出路。新勢力現在留在牌桌上的也就十家左右,都是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但在牌桌上留下來,並不等於在今後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能長遠生存下去。所以我覺得它們還是要有憂患意識,尋找下一條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