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三角”驅動:中國大腹地如何重塑區域經濟格局

爲應對全球貿易碎片化挑戰,推動內循環經濟轉型,建議建設中國大腹地。以四川、重慶、陝西等十省市,構建大腹地三級圈層體系:以成渝、西安爲核心的“腹三角”爲一級圈層,聯動鄭州、武漢等城市羣形成二級支撐,輻射十省市形成三級擴展圈層。依託高鐵網絡、航空樞紐及與東南亞的地理銜接優勢,打造內需驅動主平臺和亞洲經濟腹地。大腹地具備四大定位——生活樂地(生態宜居與慢生活文化)、靈識智地(AI時代新質生產力基地)、消費高地(文旅資源與網紅城市IP集羣)、安全重地(產業鏈備份與新三線建設)。建議將建設中國大腹地戰略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加快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水平,傾斜教育醫療資源,並引導頭部企業總部和國家實驗室佈局,以強化區域協同效應,形成輻射亞洲的經濟增長極。

一、背景

當前全球經濟呈現貿易碎片化趨勢,各國爲應對外部風險衝擊正加速調整戰略重心至提振內需動力。同時,中國經濟已進入內需驅動新階段,過去五年由內需推動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且正從“富起來”向“樂起來”轉型。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將“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作爲“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爲應對全球化退潮,推動面向陸路開放,驅動內循環,建議以四川、重慶、陝西等十省市構築“大腹地”經濟空間成爲內循環核心載體,覆蓋人口逾5億,經濟總量佔比超全國30%,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培育新發展動能。

二、中國經濟地理與區域格局的蝶變重塑

傳統“東中西部”梯度發展框架已不適應當前發展現實。高鐵網絡、數字經濟與城市羣崛起推動內陸核心城市(如成渝、西安、武漢)成爲新增長極,“中西部滯後”的刻板標籤被打破。需要重構區域經濟地理認知,強化陸權與海權協同發展,突出內陸樞紐城市功能。

三、“三級圈層結構”定義中國大腹地

1.一級圈層(核心圈層):成渝、西安構成的“腹三角”,是國家戰略縱深核心載體。2.二級圈層(天元圈層):由成渝、西安、鄭州、武漢、長沙、太原、貴陽等城市構成的城市羣,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3.三級圈層(擴展圈層):聯動四川、重慶、陝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十省市,構建跨區域輻射的聯動發展網絡。雲南、廣西雖沿邊,但深度對接東南亞,因此也納入腹地戰略。

四、區位與基礎優勢

大腹地位於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交匯處,是連接海陸的戰略樞紐。其基礎設施優勢顯著:航空:全國前15大機場佔7席(成都雙流/天府、重慶江北、昆明長水等);高鐵:成渝“1小時經濟圈”、3小時可達西安、貴陽;人口:2024年成都等城市人口持續淨流入,貴陽增速居全國之首。

五、中國大腹地:內循環主平臺與亞洲腹地

大腹地是“經濟亞洲”(將東亞、東南亞、南亞定義爲“經濟亞洲”,GDP佔全亞洲86.6%,人口占89.3%,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區域)的地理與經濟中心,連接東京、新加坡、新德里等主要城市,飛行距離均衡(成都至多數城市<5小時)。區域合作深化背景下,大腹地成爲吸納亞洲要素、輻射市場的中樞。

六、四大核心功能定位

1.生活樂地:生態宜居與慢生活文化吸引人口聚集。成都、大理等城市以鬆弛感重塑生活方式,2023年成都人才總量超600萬,連續15年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靈識智地:AI推動人類進入“數字遊民時代”,大腹地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將成爲創新靈感源泉與新質生產力增長極。3.消費高地:文旅資源與消費IP優勢顯著。河南、山西等地將歷史遺蹟活化利用。大腹地內一批“網紅城市”涌現如成渝西安等。2025年一季度大腹地多數省市社零增速亮眼。4.安全重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開展“新三線建設”。推動產業鏈備份,構建分散化、冗餘化的經濟安全體系。

七、結論與建議

大腹地戰略是應對全球化變局、驅動內循環的核心抓手,建議:1.強化頂層設計,將建設中國大腹地戰略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2.升級區域合作,全面加快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水平;3.資源傾斜,加大中央財政對大腹地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在大腹地設立部委政策先行先試試驗區;4.產業引導,引導頭部企業佈局大腹地,新設央企總部優先落地大腹地;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等新增長極;5.在大腹地佈局2-3個國家實驗室,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一批國家資金支持的卡脖子工程項目;6.發揮市場核心作用,完善大腹地區域市場機制與規則體系。

盤古智庫新大航海時代課題組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