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築牢淮河安瀾屏障 智慧防汛守護萬家燈火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五載春秋砥礪行,淮河安瀾譜新篇。五年來,阜南縣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加大投入,系統推進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和科學調度能力建設,爲守護淮河安瀾、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起更加堅實的屏障。
被譽爲“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是淮河防汛的“風向標”。主汛期裡,閘管處中控室內,電子屏上實時顯示着水位、流量、閘門狀態等關鍵數據,值班人員神情專注,密切監控着淮河干流及蒙窪圈堤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這專注的背後,是五年來的科技賦能:全新的自動化監控系統、更完善的視頻監控網絡、更精準的遠程控制系統相繼建成投用。這些“智慧大腦”顯著提升了閘門操作的時效性、精確度和安全性,爲科學決策蓄洪、保障上下游安全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精準的水文監測是防汛抗旱的“耳目”。毗鄰王家壩閘的王家壩水文站內,工作人員熟練操作着先進的自動測報設備。五年來,該站裝備煥然一新:流量、泥沙全自動採集系統集成了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和量子點光譜泥沙分析儀,AR視頻感知系統、高精度定位、無人遙控測流船、無人機自動起降平臺等現代化裝備紛紛投入使用。這些“利器”能獲取更豐富、更及時、更精確的水文數據,爲預測洪水演進、評估蓄洪影響、優化調度方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學依據。
五年來,阜南縣積極謀劃“十四五”治淮方案,聚焦淮河治理攻堅,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約45億元。重大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王家壩段行洪能力提升10%以上,洪窪地區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除澇能力提高到5年一遇。同時,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6億元,完成46座提水站、18座涵閘、14座滾水壩、1847座橋樑等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率先實現,全面完成地下水源替換任務,全縣城鄉生活供水能力達每日30.3萬噸,區域應對水旱災害的韌性和蓄洪區羣衆生產生活安全保障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從“千里淮河第一閘”的智慧蝶變,到水文“耳目”的精準洞察,再到全域水利網絡的加固升級與民生福祉的切實保障,阜南縣五年治水興水的堅實足跡,正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生動寫照。一套更完善、更智能、更高效的水利工程體系和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如同牢不可破的“安瀾堤壩”,守護着阜南大地的安寧,也託舉起蒙窪蓄洪區羣衆安居樂業的希望。(司東 徐暢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