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基金張峰:不過度擔心週期波動 摸清公司價值更重要

證券時報記者 楊波

近期,隨着資金迴流,港股持續大漲,A股也被帶動走高,中國資產悄然走俏。對此,富國基金總經理助理、海外投資部總經理張峰表示,港股市場今年的確定性高於去年,至於未來能不能走出牛市,最終取決於中國經濟能否真正企穩回升,如果經濟恢復力度較強,將推動股市持續上漲。

張峰有23年投研經驗,是不折不扣的行業老兵。2001年,張峰在倫敦商學院畢業後加盟美林證券做股票研究,由此走上投研之路。他曾先後在美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投資銀行研究部任職。2009年,張峰加入富國基金,參與創立了公司海外投研團隊,並始終在一線管理基金,雖然港股市場近年來波動加劇,但他仍獲得了較好的投資業績,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富國中國中小盤(QDII)基金爲例,從2012年9月4日成立以來,該基金獲得了214.52%的總回報,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爲58.45%,恆生指數漲幅爲8.05%。

香港是離岸市場,與A股有較大不同,張峰如何在港股市場做投資?如何獲得長期較顯著的超額收益?他對中國經濟和港股市場怎麼看?日前,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張峰,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1 宏觀經濟很難判斷

證券時報記者:你曾在外資機構做過8年分析師,有什麼難忘的經歷?

張峰:2003年SARS爆發,港股見底,2004—2005年港股開始慢慢上漲,2006—2007年是波瀾壯闊的大牛市,那一輪行情的主題是中國崛起。當時是商品的大牛市,金屬和礦產大漲,我研究的行業大熱,推薦的很多股票都大漲。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全球股市暴跌,給了我很大教訓。我當時比較看好市場,一是鋁、鋼鐵等金屬公司盈利增長很快;二是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的動作很快,採取了包括降息等救市措施。事實證明我還是過於樂觀,對週期的本質認識不深,對大的宏觀環境、微觀的股票估值,都認識得並不清楚。

經過這一次教訓,我慢慢認識到,宏觀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很多時候很難準確判斷宏觀經濟增速。我事後反思,對投資不能拍腦袋、想當然,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思考,同時要客觀認識自己。當時我雖然在大行做過多年研究,但對投資世界的認識還很淺薄,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判斷錯誤的概率很大。

證券時報記者:什麼時候你纔有了更大的改變?

張峰:我真正跳躍式的進步是在進入買方後。我去掉了浮躁,紮實了很多,開始閱讀大量投資方面的經典書籍。投資很複雜,難免會犯一些每一代人都會犯的錯誤。大多數人只跟自己的直接經驗學習,很少人跟間接經驗學習,讀書、找牛人聊都是間接經驗,很重要。跟牛人聊天需要機緣,讀書則是自己可以把握的,要做好投資需要大量閱讀,絕知此事要躬行,纔會有更大的進步。

證券時報記者:2009年你來到富國基金,在買方做研究跟在賣方有什麼不同?

張峰:責任不一樣,賣方是做諮詢,就算一半看錯一半看對,問題也不大,因爲還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務,包括數據、調研服務等,也能得到買方的打分。而在買方,研究員必須挑出好股票。另外還有一些差別,比如以前在賣方時,會覺得目標價沒有特別意義,但到了買方後,必須搞清楚一家公司長期到底值多少錢,目標價變得特別重要。

巴菲特曾說,他是根據公司的內在價值做決策,當公司內在價值遠高於市場價值,就會考慮買入。我在賣方時不是很理解,內在價值怎麼確定,應該看多遠?都不是很清楚。隨着閱歷增長,現在再看巴菲特寫的東西,覺得每一個字都是對的。

2 投資要敢於否定過往經驗

證券時報記者:富國中國中小盤基金前3年業績很好,你當時怎麼做?

張峰:富國中國中小盤基金成立時規模爲2億元,開放後很快遇到了較大的贖回。我們當時只有兩個人,基本上沒啥賣方的研究支持,不過我們心態比較好,紮紮實實認真做研究,再加點運氣,那幾年的確還不錯。

證券時報記者:你們獲得了較好的中長期業績,如何獲得較好的超額收益?

張峰:資管行業高度競爭,大家拼命往前跑,才能保持優秀。我們能夠做得較好,首先是勤奮;其次是要客觀,對自己、對周圍環境都要客觀,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能有太強烈的主觀意願。我們調研非常勤奮,一天要開十幾個電話會,我有管理工作,一天也要開幾個電話會。我們要求研究員、基金經理要多出去調研,我經常跟研究員講,想在判斷上和邏輯上比別人優秀是很難的,但你的信息比別人多、比別人準確,就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證券時報記者:從歷史數據看,基金經理要保持長期優良的業績很難。

張峰:投資是一個成功概率比較低的行業,大部分人會慢慢淡出。基金經理要長期做好非常難,我從業20多年,身邊一起入行的朋友越來越少,有些是因爲太辛苦離開了,有些是因爲業績不好離開了。做投資的確很辛苦,每天一睜眼,就有無數新聞和公司的情況過來,我現在每天工作至少10個小時。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你的投資理念對不對?芒格說,投資很簡單,你只要做對的事,堅持做,但問題是,什麼是對的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很快,變化也很快,有很多短期看似有效的認識其實是謬誤。比如我2009年剛加入買方時,上市公司每10股送10股,股價就會暴漲,現在10送10已經刺激不了市場,這就是一個僞經驗。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才能成爲優秀的基金經理?

張峰:投資是反人性的,要敢於反思以前的經驗,始終保持客觀的心態。要做好投資,首先,一定要發自內心熱愛這個行業,沒有強烈的興趣是很難堅持的;其次,要有客觀平和的心態;最後,還要有好的方法,要向別人學習,找牛人交流、讀書,不斷積累認識。巴菲特、芒格爲什麼那麼喜歡讀書?因爲讀書太重要了,不讀書怎麼拓展眼界、視野,拓展對世界的理解?對世界不理解,對商業的理解就會有偏差,對人性不理解,對投資的理解也會有偏差。世界很複雜,如果讀書少,沒有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經驗就是狹隘的,很難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也很難理解商業和公司的本質。

3 公司研究的核心是做比較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麼看公司?

張峰:大家在看公司時,往往是倒金字塔式的,上面要看一百樣東西,然後逐漸得出結論。我覺得應該正金字塔看,先找出最核心的點,比如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中的E是盈利,可以作爲核心點,往下拆分爲收入和利潤率,收入拆爲價、量,利潤率要看成本和產品結構,然後不斷細拆下去。

一位麥肯錫的諮詢專家寫過一本關於金字塔式結構的書,對訓練思維和高效溝通很有幫助。投資圈很多人是發散型思維,可以天南地北講很多,但最後一定要落實到財務數據上,不能只講故事,不能一上來就拿過去平均10年的估值來說公司值多少錢,這不是框架,一個框架不能是單一緯度,DCF(現金流折現)、PEG都是座標,至少有2個緯度。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從複雜的信息中找到影響公司的關鍵點?

張峰:巴菲特從沒提到自己有一個複雜的公司估值模型,相信他的很多投資,可能就是簡單計算一下。有句話說,要把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從薄讀到厚是要認識到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大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從厚讀到薄很難,一些行業牛人能夠簡單明瞭地把一件事情說得很透徹,是因爲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看公司時,必須要訓練這種能力,可能每家公司有各自不同的情況,但核心主要就是幾個點,看的公司多了,慢慢就能總結出一些共性。同樣推薦一隻股票,10個基金經理可能有10個角度,五花八門,實際上沒那麼複雜,短期內影響一隻股票可能就兩三個因素,一定要簡化,否則抓不住重點。

證券時報記者:你很重視財務數據?

張峰:公司研究的核心是做比較,一定要簡化到財務數據,公司之間才能比較。如果有太多定性的東西,怎麼比?一定要在可比的地方比,要用財務數據來比,把公司一年生產多少產品、賺多少錢、成本多高等量化的數據搞準確,就可以比較了,當然,肯定會有一些定性的東西,這就需要基金經理自己去把握。

彼得·林奇說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我的理解是,要做能做的,要討論能夠討論的。比如要把90%的時間要花在投資的科學性上,要把能量化的東西儘量量化,比如財務模型要儘可能做得準確,剩下總有些東西是沒法量化的,比如對公司管理層的理解、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這些都很重要,但這個就不好討論了,需要靠個體的經驗和認知。

證券時報記者:公司管理層和財務數據,你們更看重哪個?

張峰:公司管理層很重要,我們很重視跟管理層的交流,但最核心的還是要看公司過往的業績記錄,公司過去靠譜,未來成功的概率大,但並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當然,過去做得好,也不意味着以後就做得好,但至少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做投資,識人的能力很重要,投資是年輕人比較多的行業,二三十歲的年輕研究員跟四五十歲的企業創業者或管理層聊,往往還沒有能力判斷他們行還是不行。所以,我們要努力把自己變得老練一點,儘可能閱歷豐富一點。

4 不過度擔心週期波動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港股市場大幅走強,並帶動中國資產整體回升,您如何看這一輪行情?市場是否會走出一輪牛市?

張峰:近期推動港股市場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特朗普宣佈對中國加徵10%的關稅,低於市場預期,這個並不奇怪,關稅加多了會推高美國通脹,所以美國加徵關稅的幅度較爲有限。二是在去年9月底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刺激政策後,中國經濟有所改善,市場對3月份將召開的兩會充滿期待,如果未來繼續推出刺激政策,有助於穩定經濟基本面;三是外資重拾對中國資產的信心,包括德銀、美銀都發布報告建議賣出美國資產,買入中國資產,因爲美國資產估值貴,而中國資產連跌幾年後比較有性價比,較具投資價值。另外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回購創歷史新高,比2023年增長一倍多;二是南下買入港股的資金也創歷史新高,說明香港上市公司估值很具有吸引力。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香港股市走高。

總體上,港股市場今年的確定性高於去年,當然,能不能走出牛市,最終取決於中國經濟能不能企穩回升,如果經濟恢復力度較強,將推動股市持續上漲。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麼看中國經濟?

張峰:只要有市場就一定有周期,週期不可怕,我們不過度擔心週期的波動。我曾經歷過幾個週期,比如2001年的科網泡沫破滅,我們商學院有很多同學在其後的一年裡都換了工作,包括我。2008年的次貸危機,當時也是風聲鶴唳,但都會過去。過去40多年,我們遇到過很多很難的問題,都很好地解決了。中國人是很牛的,只要堅持,該市場調節的讓市場調節,該政府出面的政府出面,經濟一定會恢復活力。改革開放40多年,我是受益者,對中國一直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奮發圖強,踏踏實實,保持謙虛的心態往前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你對AI怎麼看?

張峰:AI的確很好,但估值炒得太高也不行,性價比很重要,就是巴菲特說的公司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如果內在價值遠高於市場價值,當然值得買,這就是投資的核心。我們更多的時間應該用來認真思考公司到底值多少錢,而不要過多受短線、市場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