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愛吃兩種料理「汞」超標!醫點名高汞魚類 罐頭也不宜多吃
黑鮪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劉博仁醫師近日於其臉書粉絲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分享有關大型魚類汞含量及其對健康影響的重要資訊。他指出,喜愛食用鮪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的民衆需注意汞累積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
劉醫師在門診中,經常爲患者檢測血液中的重金屬濃度,包括汞(Mercury)與鉛(Lead)。他提到,近期遇到一位女士因偏好食用鮪魚與鯊魚料理,檢測結果顯示其血液中的汞濃度超過安全標準。此外,他也曾照顧過一位男性患者,其血液中的汞與鉛濃度均顯著偏高。透過非藥物的方式,例如營養點滴療法,患者的汞濃度在幾周後大幅下降並恢復正常。
劉醫師回顧了日本歷史上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1950年代,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因化工廠排放含甲基汞的廢水,導致當地居民食用受污染的魚貝類後出現神經系統損害、肢體障礙等症狀,甚至造成死亡。該事件促成了2013年的《水俁公約》,全球開始限制汞的排放與使用。
劉博仁醫師指出,慢性汞暴露主要來自飲食(尤其是大型掠食魚)、牙科汞合金以及環境污染。汞對人體的主要影響包括:
根據美國FDA與EPA最新監測報告,以及全球研究數據集(1995–2022年),劉醫師列出汞含量最高的魚類,供民衆參考:
針對日常生活中汞的排出,劉醫師建議以下方法:
對於高濃度汞暴露或中毒患者,醫療上可使用藥物螯合劑(如DMSA、DMPS),或採用功能醫學策略。劉醫師分享,他在治療患者時未使用藥物,而是透過營養點滴及飲食調整,使患者的汞濃度逐步下降至安全範圍。
劉醫師最後提醒民衆,偶爾食用高汞魚類問題不大,但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導致中毒風險。他特別強調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食用高汞魚類。此外,若出現疲勞、手腳麻木及記憶力下降等症狀,建議進行血液重金屬檢測。
貼文吸引大量網友迴應,有人表示:「環境污染在臺灣也是個嚴重問題!」也有網友詢問:「那鮪魚罐頭也是嗎?」劉醫師回覆:「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