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精選:當臺灣也投入晶片冷戰時 大陸會如何?

臺灣在晶片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讓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更新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實體管理名單的決策尤具分量。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冷戰已經持續十多年,手段如黑名單、出口管制和境外管轄權,都是華府一貫的招數,目的是要切斷中國取得關鍵技術的管道,遏止其科技實力崛起。但事實上,中國的發展並未因此停擺。

隨着美中科技競爭加劇,美方祭出的限制措施也愈來愈嚴。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目前正考慮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管制,包括撤銷全球晶片業者在中國生產時可動用美國技術的豁免權。

儘管如此,中國科技業持續推進。華爲在2019年遭美國列入黑名單後仍然撐了下來。中國最大晶片廠中芯國際即使受制裁也沒停工,2022年更以7奈米制程量產晶片,根據TechInsights分析,中芯僅花兩年就從14奈米躍升,速度比臺積電和三星還快。

最引人注目的是,華爲最新AI晶片升騰910C由中芯量產,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取代輝達(NVIDIA)產品,讓輝達當地市佔率從原本的95%掉到50%。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直言,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是大失策,美企因此損失數十億美元訂單。

不過,儘管美國政策頻頻登上新聞版面,這場晶片戰最具結構性的重大變化,卻未必來自華府,而是來自臺北。臺灣已經將華爲和中芯列入黑名單,總計601家外國實體被納入高科技貨品出口實體管理名單。根據現行法規,臺灣企業若要對新列入名單的對象出貨,必須先取得許可。

這代表臺灣官方政策出現重大轉變。多年來,臺灣始終在兩岸之間小心拿捏平衡,一方面透過臺積電生產全球九成以上的先進晶片供應世界,另一方面則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這種剋制,一部分出於經濟考量,畢竟中國一直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臺灣1,527億美元的晶片產值中,有約三分之一出口到中國和香港。

另一部分則是戰略上的謹慎。臺灣長期在外交上走鋼索,若片面對中國實施制裁,恐怕會引來經濟甚至軍事報復。但隨着中國對臺軍事壓力升高,並進一步將科技產業與國家力量緊密結合,臺北的策略也隨之調整。

臺灣新祭出的實體清單不會立即衝擊中資企業,畢竟不少臺灣公司在中國大陸設有子公司,不受臺北司法管轄,而且這項新規也不追溯既有合約。不過,這項措施的關鍵在於未來的政策彈性。臺灣在晶片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讓此舉尤具分量。與美國不同的是,臺灣無須說服其他國家配合,因爲臺灣本身就直接掌握了供應中國晶片所需的關鍵企業。

這對中國來說,時機格外敏感。雖然華爲的AI晶片被視爲輝達的競爭對手,但這種技術突破其實比外界想像的還要脆弱。以華爲最新的MateBook Fold筆電爲例,根據TechInsights分析,這款電腦所用的晶片,是中芯7奈米制程。不過,這項技術雖然曾是中國半導體自制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已經落後臺積電預計今年量產的2奈米制程三個世代。

過去,這樣的技術水準足以讓中國在美國製裁下維持競爭力。北京靠着大規模投產舊世代晶片,加上低廉能源成本,硬是補足了差距。但隨着全球主流市場對高階晶片需求提高,這種「以量取勝」的策略已經難以爲繼。

這個差距正不斷拉大,若無法取得臺灣的晶片產能和關鍵零組件,這道鴻溝恐怕將難以彌補。其實,更大的關鍵不僅是技術本身,而是臺灣經過40多年打造的整個半導體產業生態圈,這是外界難以複製的。

美國和臺灣的最大差異在於,美國頂多是管制,而臺灣卻能一舉斷炊。當這個左右天下晶片供應之要害主動出擊時,有能力重塑全球科技的權力版圖。

(作者June Yoon爲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 編譯劉忠勇)

FT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