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商務部晶片負責人投書FT:廢除晶片法將危及美國國安
施密特暗示,若非晶片法補助催生,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只會蓋一座晶片廠。彭博資訊
臺積電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增資1,000億美元,對美國國家安全而言,堪稱一大勝績,卻也讓美國總統川普在內現任政府官員質疑晶片法的用處。原美國商務部晶片法計劃辦公室主任施密特(Mike Schmidt)對此提出反駁說,單靠關稅威脅不會達到像晶片法重振美國國內半導體制造的成果。
首先,晶片法本身其實是川普上次執政策略的接續。施密特解釋,由於美國供應鏈極度依賴臺灣產能,帶來嚴重風險,有鑑於此,川普政府2020年成功爭取臺積電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首座晶圓廠。
同時,國會催生晶片法,提供390億美元補助與25%投資稅收抵減來加速美國半導體制造,並撥款137億美元用於研發、人才培育與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晶片法通過後,美國半導體制造投資在這筆資金挹注之下,掀起前所未見的成長。
正如川普近日所稱,臺積電是「全球最強大公司」,施密特指出,臺積電正是美國整個半導體戰略的核心。然而,臺積電2022年在美國首座晶圓廠的建設上遭遇挑戰,當時業界普遍認爲,這座廠恐怕淪爲一座孤懸海外的據點,而非推動產業成長的關鍵基地。經過一年多的談判,美國政府最終和臺積電達成66億美元補助協議,也確保臺積電擴大投資65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三座晶圓廠,並將最先進的次2奈米制程技術落腳美國。
施密特點出,臺積電在亞利桑那辦公大樓大廳展示的模型,描繪未來會在當地發展成六座晶圓廠的規模。本月宣佈的擴大投資計劃,代表臺積電公開承諾此一願景。除了晶圓廠,臺積電還承諾興建兩座先進封裝廠,並設立全新研發中心。
晶片法拋磚引玉的作用,絕不僅限於臺積電。晶片法通過以來,美國電子製造業投資額已超越過去30年總和,全球半導體業者已宣佈在美國超過5,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施密特表示,相較之下,全球其他任何經濟體,都沒有超過兩家像臺積電這等規模的企業同時在單一國家生產。
施密特指出,這波橫跨全美、涉及數十個項目的投資潮,並非來自關稅威脅,而是晶片法落實的結果。他警告,若此時破壞此法,恐將讓美國過去努力付諸東流,並將競爭優勢拱手讓給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