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重創臺南烏腳病紀念園區 志工搶救發現文物引關注
風災重創臺南北門烏腳病紀念園區,近期志工搶救時發現1985年就診的勞保資料,相當珍貴,也展現當時濱海公共衛生樣貌。記者萬於甄/攝影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臺南北門區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因受颱風丹娜絲影響嚴重受損,除主建築部分滲水外,草蓆工廠也因屋頂漏水,導致不少歷史文物泡水,爲加速復原進程,館方近期招募志工協助場館進行清理工作,同時也發現不少珍貴紀念文物引起關注。
據瞭解,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由王金河醫師家族組成的基金會營運,因資源有限,原就只能維持低量運作,此次因颱風受到重創,更對運作無疑是雪上加霜,且紀念館爲民營館舍,加上廳舍內無人居住,非優先搶救順序。
南市文化局市立博物館得知後主動前往關切,並邀請長期關注區域發展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前往瞭解,近期經現勘後,建築現場雖沒有立即性危險,但擔憂紀念館堆積文物恐受損,市博趁週末假期也招募志工,搶救重要文物。
謝仕淵指出,紀念館原址爲王金河醫師診療所,戰後因地處砷含量水源區,成爲臺灣烏腳病疫情最爲嚴峻的地區之一,而1950年間教會更與王金河醫師攜手合作設立烏腳病診療免費診所,成爲臺灣公衛史上的關鍵里程碑。
另外,館區旁的草蓆工廠更見證當地病患自力更生、自組生產作業的過程,不僅爲患者提供生計,也象徵着一段地方社羣在困境中自助互助的歷史。搶救過程中更發現1985年就診的勞保資料、北門國小學生團體保險資料等,展現當時濱海公共衛生樣貌;另外還有多面王金河醫師連任臺南縣議員時,友人致贈的匾額,也都是歷史見證。
謝仕淵指出,由於預期還有風雨來襲,搶救工作仍須加緊進行,且烏腳病醫院不僅是防疫工程的空間,更是臺灣社會面對風土疾病時,展現出互助精神與生命韌性的象徵,「歷史記憶不該隨風而逝」,災後的修復行動正是延續這段精神的實踐。
臺南北門區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因受颱風丹娜絲影響嚴重受損,目前暫時休館。記者萬於甄/攝影
風災重創臺南北門烏腳病紀念園區,南市文化局市立博物館得知後,近期招募志工搶救,意外發現不少珍貴文物引起關注。記者萬於甄/攝影
臺南北門區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記者萬於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