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重創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草蓆工廠文物泡水、市博出手搶救
▲北門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受颱風影響,草蓆工廠屋頂漏水,多件文物泡水受損。(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受到丹娜絲颱風侵襲,位於臺南北門的「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傳出災情,不僅建築結構受損,紀念館附設的草蓆工廠屋頂也因漏水,導致多件歷史文物泡水損毀,館方在志工協助下,緊急清理搶救文物,部分與烏腳病防治有關的重要資料再度曝光,引發外界關注這段曾深刻影響濱海社區的公衛歷史。
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前身爲王金河醫師設立的診療所,位處臺南濱海砷含量高的地下水區,曾是全臺疫情最爲嚴峻的地帶。1950年代,王醫師攜手教會設立免費診所,爲患者長期治療,奠定臺灣公共衛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館旁的草蓆工廠則見證了病患在身體不便之餘,自組生產、互助自立的過程,是戰後臺灣民間自救精神的象徵。
目前紀念館由王金河醫師家族成立的基金會營運,採免票參觀,長年資源有限,僅能維持基本開放。此次災損更讓營運面臨挑戰。臺南市文化局獲報後,市立博物館隨即前往會勘,並邀請長期關注地方史的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實地勘查。館方與市博志工近日陸續清出包括1985年診所勞保資料、北門國小學生團體保險文件、王金河醫師歷屆當選臺南縣議員所獲匾額等珍貴史料,具體還原當年濱海地區的防疫現場與地方動員軌跡。
謝仕淵指出,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不僅是地方疾病史的載體,更承載着臺灣社會在風土疾病面前展現出的勇氣與互助精神。他強調:「歷史記憶不該隨風而逝,災後修復正是延續這段韌性精神的實踐。」目前預估仍有後續風雨,館方與文化局將持續搶救並研擬後續復原方案,也盼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守護這段屬於臺灣的記憶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