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重創光電場 彭啓明:補強四缺口
光電板廢棄物出現有史以來最大量,單月激增至2,800噸。圖/本報資料照片
光電板四大漏洞及未來改善方向
7月丹娜絲風災影響,光電板廢棄物出現有史以來最大量,單月激增至2,800噸。環境部部長彭啓明22日表示,災害重創提前帶來光電板回收壓力,凸顯光電場管理漏洞,包含日常營運管理與安全防護不足、風災設計標準不符、災後應變與清除計劃全數缺位。環境部將針對全臺逾百座大型光電場補強四大缺口,未來新設案場須事先提出完整防災及回收計劃。
環境部22日舉辦2週年部慶暨環境保護專業獎章頒獎典禮。對於光電板回收進度,彭啓明說,全臺回收處理量能每月約2,900噸,理論上能消化現有廢板,問題主因來自單一業者態度消極、延宕清運,甚至因計較處理成本遲未付款。
環境部指出,災損總計33案場,光電板總受損約13.5萬片,分類整理後,已近4萬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近6萬片已陸續收集暫置合法場地,以上74%光電板均已妥爲安置及清除處理,僅剩約3.5萬,預計9月底前全面清除,而元昱公司因進度落後已累計裁罰900萬元。
至於外界質疑綠能政策規劃不周,點名「圖利特定廠商」。彭啓明迴應,缺失會改進,優點也應擴大推動,將持續推動光電回收體系正常運作,確保綠能產業與環境保護並進。
相對光電開發變成世紀公害,經濟部正堆動地熱能探勘,8月能源署也發佈《地熱能探勘人或開發人辦理施工前地方說明會指引》,希望協助提升地熱開發案的社會接受度。
政治大學公行系特聘教授杜文苓則表示,這是奠定未來「制度性溝通」與「知情與共識程序」的初步架構。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專家指出,現行時程設計、參與程序仍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