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見彩虹”,“十四五”成就見證發展韌性

(原標題:“風雨兼程見彩虹”,“十四五”成就見證發展韌性)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2025年的仲夏,“十四五”即將收官。回眸“十四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怎樣的成績?

“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7月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如是評價,“中國已成爲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十四五”成就令人振奮。

有量的合理增長。“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左右,經濟增量超35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十四五”增量有多可觀?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相當於廣東、江蘇、山東三省經濟總和。

有質的合理提升。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培育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十四五”規劃這五年,創新從點狀突破向系統集成加速推進,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十四五”成就來之不易。

回首來時路,這五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鉅繁重。反貧困、建小康,戰疫情、鬥洪峰,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五年的發展充滿挑戰,困難超乎預計,但我們一次次穿越風雨、砥礪前行。數據顯示,“十四五”前4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速爲5.5%。

“風雨兼程見彩虹”,中國經濟的秘訣是什麼?答案或許就藏在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實踐裡。

大國發展,規劃先行。

這其中,貫穿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

1953年,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啓動,“156項工程”如新綠落地荒原,開啓了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進入新時代,“十三五”新發展理念紮根,“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優勢,我國曆史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

可以說,一部部五年規劃史,就是一部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我們初心不改、使命未變,一個又一個五年,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幹,積小勝爲大勝。

正是這份定力,確保國家航船在驚濤駭浪中始終沿着正確航向破浪前行,推動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其中,凝聚着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縱觀全球,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並非中國特有,但長期堅持下來並取得巨大成功,唯有中國。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讓我們可以圍繞長期戰略目標,謀劃五年規劃,制定年度計劃,出臺宏觀政策,安排重大工程項目,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目標任務。

這種既有長規劃、又有短安排的體制和制度,是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關鍵“抓手”,也是穩預期、強信心、增動能的重要“法寶”,讓中國經濟可以在百年變局中篳路藍縷、鏗鏘前行。

走過“十四五”,我們每個人都是親歷者、建設者、見證者。這五年,我們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我們取得的成果成效也比預期的要好。歷史再一次證明:前進的道路上任何時候都會有困難挑戰,但是這難不倒我們、更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