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隨時準備退出

當風投已經投資了一個項目,他們後續要關注什麼。這也是風投思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那就是,隨時準備退出。是的,雖然我們常說“堅持到底”是美德,但在風投界,恰恰相反。比如玩得州撲克的過程,得州撲克和風投有一個共同特質:都是把一個漫長的、充滿風險的過程分成多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準備好隨時退出。爲什麼?因爲在高度不確定的領域,最大的風險不是錯過機會,而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這種分階段投資的智慧,在風投界被稱爲“輪次思維”。就像得州撲克一樣,每一輪都是新的決策點:

種子輪就像看到最初兩張底牌,投資規模較小;

A輪就像看到前三張公共牌,這時有了初步的市場反饋;

B輪就像又翻開一張牌,可以看到進一步的信息;

而隨着輪次增加,則需要更多的信息。

在每一輪,風投都面臨三個選擇:放棄(不再投資)、跟投(維持當前持股比例)或加註(增加投資比例)。這種分階段投資的方法是風投賺取回報的關鍵。比如,我們接着來說紅杉資本投資愛彼迎的過程:

2009年,當愛彼迎創始人第一次找紅杉時,紅杉投了60萬美元試水,當時公司估值才250萬美元。

到了2010年A輪,有了一些初步數據:房源遍佈8000個城市,累計預訂天數達到70萬次。紅杉追加了190萬美元。

2011年B輪時,預訂量達到1000萬次,但同時出現了客戶投訴增加的情況,面臨監管審查。但是,風險投資公司a16z爲了不錯過這個可能是“一生一次”的機會,牽頭進行了這輪融資。紅杉資本跟投。

2013年,C輪融資。創始人基金以25億美元的估值向愛彼迎投資1.5億美元,消息傳出後震驚硅谷。紅杉繼續跟投。

2014年D輪融資。愛彼迎仍未盈利,但投資者們認爲,自己手上的牌已經足以表明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紅杉資本和其他投資者再次加註。4月,愛彼迎的估值達到了驚人的100億美元。

就這樣一輪一輪,紅杉等投資者在每個階段都要重新決策:要不要繼續投入?投多少?到2020年愛彼迎上市時,紅杉的投資回報超過120億美元。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特殊,在無數個風投案例中,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過程。這本書想提醒我們的是,這種分階段決策的思路,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個人決策。當你決定對一件事情投入自己的時間、金錢或者心力,不要一次性押上全部籌碼,而是把這次投資分成多個小步驟,給自己在每一步留有選擇的餘地。並且,在每個階段,都設置清晰的指標,根據指標完成情況來決定前進、保持還是後退,或者用風投的話說,加註、跟投還是退出。當然,知道要“適時退出”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損失厭惡、沉沒成本、承諾升級這些心理機制,就像無形的枷鎖,讓我們經常在該退出的時候依然固執地堅持。爲了克服這個難題,風投界發展出了三個重要機制:

第一是“定期檢驗”機制。風投家會定期評估項目進展,評估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引入外部視角。比如,他們會建立“智囊團”,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評估項目。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會特意請沒參與早期投資的合夥人來負責評估,給這些人重要話語權,讓他們參與決定是否退出。這可不僅僅是爲了藉助“局外人視角”發現問題,更是因爲,局外人,會比局內人,更能下決心喊“停”。

爲什麼?因爲“個人化”是導致損失厭惡、沉沒成本效應、承諾升級這些心理機制的關鍵。換句話說,爲什麼我們常常在該放手時卻死活不放?最關鍵的原因是:這是“我的”決定。要是別人的決定,就沒這個困境了。比如,調研發現,在企業裡,同樣是面對虧損的項目,如果這是自己之前的決定,人們經常會繼續投錢進去,期望能挽回局面;但如果,這是前一個團隊或者是上一任管理者的決定,那人們很容易就能放棄。所以,我們會厭惡自己的損失,但不是別人的損失;會升級自己的承諾,而不是別人的承諾。

所以風投才需要定期找“局外人”來評估。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之前也講到過給自己找個“退出教練”的重要性。當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後,很容易產生感情偏差,這時就需要找一些真心待我們,又不需要討好我們的局外人,來幫我們把關,或者監督我們執行那些退出標準。同樣的道理,風投還會設置一個“外部制動”機制。很多頂級風投有個看起來奇怪的規定:除非找到新的領投方,否則不參與下一輪融資。這不是因爲缺錢,而是因爲,他們知道,一旦投資了一個項目,就容易“個人化”,就容易變得不夠客觀。新投資人就不一樣,他們沒有歷史包袱,能做出更冷靜的判斷。實證研究也的確發現,有新投資人加入的融資輪次,回報率顯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