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倒掛”的酒旅專業…
今年高考志願填報步入尾聲,酒旅專業繼續呈現“倒掛”態勢。去年,建議取消的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今年卻出現在教育部急需人才的隊列中。這個小衆冷門的專業,在酒旅市場日新月異的變革下,會帶來什麼變化?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市場前景究竟大不大?
利好:教育部帶頭安利
今時不同往日,你沒看錯,那個去年還在人人喊着壁壘、勸退的旅遊與酒店專業,今年竟然看到社交平臺上各種熱帖帶頭安利。主要觀點如下:
一是學得很輕鬆,沒那麼累。博主自己也調侃道,與其辛辛苦苦學了四年找不到工作,還不如先玩四年。
能有多輕鬆?具體來說,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分爲旅遊管理和酒店管理兩門,都是屬於旅遊管理類,是工商管理大類下的二級學科,只不過衆多學校在開設專業的時候,會將酒店管理納入旅遊管理中,兩門專業相互交融,難捨難分。
因此,旅遊與酒店管理覆蓋了,經濟學、管理學、酒店管理、會計學、旅遊概論、旅遊法規、市場營銷、食品安全等等理論;實踐課則涉及到酒水課、茶藝課、咖啡、鋪牀、禮儀等等。
說白了,但凡和“吃喝玩樂住行”沾邊的,都會學一點,而且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說出去旅遊是真的會出去,一些課程或者跟老師做項目,能有去各地遊玩的機會。
二是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不難。旅遊與酒店管理的就業方向,大多可能是大衆口中的旅行社,或者酒店保底。其他涉及到的還有旅遊地產公司、銀行、各類規劃和專業事務所、移動公司、航空公司、金融機構等就業機會,可選範圍很廣。
特別是,在酒店工作基本上包吃包住,生活成本不是很高。如果學歷不低,在基層輪轉幾次可能就會獲得晉升的機會。類比導遊也是同樣,外語和高級導遊稀缺性強,加之入境遊與出境遊需求攀升,收入前景可謂一片藍海。
除了網上的輿論,教育部也在今年高考志願填報的時間點,發佈了通知,表明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重要性。通知明確要求,支持高校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關鍵領域,以及護理康養、文化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佈局相關產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教育部的通知,其實在業內放出一個信號,文化旅遊作爲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跟上步伐。
政策之下,學校積極響應。不少高校老師得知後,紛紛轉發社交平臺,尤其是在衆多高校撤銷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學校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目前全國有499所高校開設文化旅遊相關專業,近5年有11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不少高校今年也採取了擴招措施,如本科院校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青島濱海學院在旅遊管理專業招生計劃中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高職院校中,廣東南方職業學院、浙江旅遊職業學院也大幅增加招生人數。
現狀:六成酒旅畢業生轉行
儘管政策提出,對從事該專業的院校老師來說,能一定程度上提振士氣,但是政策的影響對於目前學校與市場的態度未“反應迅速”。
有機構統計,近十年本科高校被撤銷的專業大類排名,前五分別是:設計學類、工商管理學類、公共管理類、電子信息類和管理科學與工程類,這些大類都撤銷專業達到200多個。
作爲工商管理大學下的二級學科,旅遊與酒店管理自然而然也逃不掉大量被撤銷的事實。2023年16所本科院校撤銷該專業,近十年來撤銷相關專業達102個。甚至2022年一年就有11所高校撤銷該專業,且無一新增。
受制於二級學科影響,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在自身理論建設上也有一定侷限。一方面,是旅遊學科發展二十多年以來,雖核心期刊論文、學術新秀、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仍依附於衆多“大拿”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歷史學、哲學等等,還未擁有獨立門戶的學術資本;另一方面,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在學術資源分配上,未得到學校重視,其教學安排、科研組織、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由一級學科進行統籌管理,沒有一定的專業自主性。
難怪社交平臺上有學生辣評,學旅管其實挺擦邊的,左手牽着旅遊經濟學,右手拉着酒店管理概論,背後還時不時被文化人類學、消費者行爲學、統計學等輪番“查崗”。
除了專業疊加“管理”、“二級學科”這些層面的BUFF之外,不少學生在校外實習中也很痛苦。
小Y吐槽道,當禮賓一天站8個小時,在此期間還要不停地送300多個房間的行李、外賣、快遞,如果說錯一句話還得寫檢討,每天都很累一個月卻只有2000元。
小薯則是抱怨實習生地位低,來了之後經理輕鬆了、正式員工也能使喚我們幹活。在咖啡廳(餐飲)實習,每天8小時,面對的是收不完的盤子和擦不完的桌子。工資只有3000塊,獎金另算,同事都聊不到一塊,有大專的、職校的、高中畢業的……
小U去實習前以爲康體部(酒店爲客人提供康體休閒服務的部門)輕鬆,結果上任後發現,幹保潔是自己、服務員是自己、有時候還要替救生員站游泳池,連做賬都要自己來,更離譜的是,還要幫小朋友吹頭髮。
然而,沒有太多成長空間的酒店實習,卻被大部分院校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學生需要完成一定時長的酒店實習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確保自己能順利畢業。
這就導致雖然很多專業學生難以忍受酒店高強度的工作,但還是在個人勞累與精神衝擊下,堅持選擇完成實習。校企合作,可以爲酒店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廉價勞動力,不僅降低了用人成本,也能獲得綜合效益的提升。可長期來看,會促使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尊嚴感下降,大部分學生實習期結束後可能不會再進入酒店行業,形成酒店行業整體用工難的不良循環。
《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23屆旅遊管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41%,遠低於本科平均(72%),是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的主要本科專業之一。相當於,近六成的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從事文員等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實際上,在接觸到的旅遊企業中,很難看見科班出身的員工;在酒旅業內成功創業的佼佼者中,科班出身的也幾乎沒有,可見旅遊與酒店管理人才與市場的適配度還遠遠不夠。
更別提各種考公大軍中,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只能報三不限,不少學生在考公風潮中涌入,但抱怨能報的專業太少,卻忽略了旅遊與酒店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側重於實踐應用的學科,並不太適用於作爲考公上岸的跳板。
倒掛:“嗷嗷求人”的酒旅行業
很難不承認,在不少家長、學生的眼中,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並沒有太多的就業前景,但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酒旅市場正在成爲“蒸蒸日上”的朝陽行業。
首先是酒旅市場的規模增長正在不斷加快。2024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次56.15億,同比增長14.8%,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2024年全年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5.75億元,同比增長17.1%,超越2019年同期的5.7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旅遊人次與消費增長,帶動OTA平臺企業業績實現增速。攜程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73%,淨利潤同比增長72.08%;2025年Q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同程旅行2024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5.8%。
同時,不少新的資本玩家入局,爲行業帶來了新鮮“血液”。抖音在2025年暑期投入億級補貼、京東宣佈進軍酒旅賽道、阿里將飛豬併入淘天電商事業羣……
其次,國家層面也不斷重視酒旅行業的發展。去年全國旅遊發展大會召開,旅遊業被國家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爲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每1元旅遊收入能帶動其相關產業4.3元的收入,大幅度拉動就業市場,這也是爲什麼即使房產下行,消費不振的背景下,旅遊業能成爲拉動內循環提振消費力的重要產業。
不僅如此,我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也是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今年上半年,我國內地居民出入境1.59億次,與2024年同期相比增長15.9%。同時,這幾年我國大力推動“入境免籤”、“離境退稅”等一系列友好的出入境遊政策。據中國旅遊報統計,截至7月,中國單方面免籤朋友圈已擴充至46家。
世界旅遊及旅行業理事會 (WTTC) 發佈2025年《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中指出,2025年旅遊行業將繼續增長,爲全球經濟創造11.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相當於全球GDP的10.3%。同時,預測中國2035年,旅遊業將爲經濟貢獻超過27萬億人民幣,增長率將是整體經濟的兩倍,達7%。還將創造超過1億個就業崗位,並在未來十年內新增近2000萬個崗位。
這些現象與數據都表明,酒旅行業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消費端與供給端的齊頭並進意味着一個兼具文化體驗與消費屬性的現代服務業正在被時代所看到。因此,作爲勞動密集型行業,供需兩端的雙向發力,使得酒旅行業一直“求賢若渴”。
全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使得酒店業的運營模式和服務形態在不斷髮生演變。《2025年酒旅業新型人才需求調研報告》指出,IT與AI人才/智慧旅遊應用與開發需求佔比達44.49%,位居第一。不少連鎖酒店集團也強調人才的數智化運營、物業開發(BD)、收益管理、數字化營銷等方面的能力。
錦江國際集團推出AI超級員工“錦江JINTELL”,並構建了全鏈路數字化運營體系;華住集團通過部署“AI數字店長”來進行房態管理和動態調價;萬豪國際集團利用智能入住系統提升客戶體驗,推動數字化工具在服務流程中的應用。
然而,行業內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相關人才一直短缺。據《2023全球酒店業數字化發展報告》顯示,超75%的酒店集團將“技術融合能力”列爲未來五年核心戰略,但同期行業數字化人才缺口高達41%,凸顯供需嚴重失衡。
在旅遊業蓬勃發展和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主題酒店、精品酒店、生活方式酒店,以其獨特的文化體驗與個性化服務,不僅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還成爲酒店集團們想要抓住的第二增長極。
因此,近幾年類似的酒店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應運而生了不少文化體驗師、體驗定製師、文化大使等新興崗位。他們需要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提煉,包括地域內的歷史、民俗、藝術、建築等方面,同時瞭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
其中不少文旅酒店發揮其品牌影響力,以當地存量物業改造,挖掘“文化力”爲核心,重塑了歷史古建的痕跡。如位於黃山南麓呈坎古村的既下山·文鬱堂,是由兩座500年曆史的明代官制古建改造而成;位於浙江松陽縣中心的觀度·松陽文裡temple park,是由老縣委辦公樓、糧倉等歷史建築改造而成……
國內酒店集團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已逐漸成熟,意圖在“出海”中尋找機會。錦江國際集團在東南亞簽約多個項目;華住集團在新加坡、泰國、沙特等地開設線下門店;萬達文華酒店開到了伊斯坦布爾;中旅集團旗下品牌通過特許經營進入泰國……
但人才是國內酒店集團出海的關鍵資源性問題。一方面,高管國際化經驗不足,國內酒店集團高管中具備國際管理經驗佔比僅11%,遠低於萬豪、希爾頓等國際酒店集團;另一方面,國內酒店基層員工年流失率高達48%,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22%)。頻繁的人員流動影響了人才培養的連續性,限制了國際化人才的積累。
因此,行業內熟悉和精通跨國酒店經營管理、跨文化溝通、國際服務貿易規則、東道國市場與制度特點、國際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人才還比較少。
反思:專業如何真正“泛化”
一邊是大量酒旅畢業生轉行,一邊是業內急需人才,這種供需的錯配,是否讓我們引起思考,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已經進入了轉型期,它面臨着一場徹底的、由內而外的重塑。專業本身已不再侷限於旅遊或者酒店管理字面上所製造的錯誤職業預期,而是需要新的泛化的服務業工商管理概念來定義,這背後是對專業泛化後的一些猜想。
一是強調資管和投資思維。傳統的專業課程更着重於聚焦酒店內部運營,缺乏對酒店系統性、全週期管理的“領袖”或“管理者”思維。酒店本質上就是一門生意,核心是爲了賺錢,擁有資產管理和投資視野,能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整個行業的運作軌跡。
同時,酒店REITs在不斷放開,發展前景良好。截至今年8月,中證REITs全收益指數年內累計漲幅達10.3%,其中酒店類REITs板塊表現亮眼。頭部酒店REITs項目的年化分派率普遍維持在5%-8%區間,較10年期國債收益率(2.8%)有明顯利差優勢。
因此,部分院校緊跟酒旅市場動向,開始設置該專業方向。如北二外中瑞酒店管理學院在2025年招生中明確開設了酒店管理(資產管理與投融資方向),並將其作爲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重要培養方向之一。課程包含酒店資產管理、酒店財務管理、酒店資產評估、酒店存量資產改造、酒店股票模擬交易等等。
二是主動融入高奢旅行體系。隨着中產消費崛起,高淨值人羣(如資產超過4500萬元的家庭)更傾向於奢華旅行,近90%的高淨值人士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國內旅行次數。高奢旅行被酒店、航空、旅行社等產業逐漸重視起來,另一邊不少酒旅畢業生也表現出對高奢旅行的興趣。
此外,奢侈品+旅行,成爲大牌奢侈品在地營銷的新解法,如迪奧(Dior)今年3月的高級珠寶系列及高定大秀上,爲重要嘉賓定製了從麗江到大理的專屬列車;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推出以中國山水爲主題的旅行廣告特輯,拍攝地覆蓋了桂林灕江、山西大同懸空寺、湖南張家界等地……
這種高度聚焦特定人羣的奢旅方向,只有小部分院校開設。以香港理工大學爲例,該專業被稱爲“奢華體驗管理”,專爲奢華行業的專業人士而設,培養學生提供高端、優質、獨特體驗的能力,更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
三是具備酒店設計審美意識。人靠衣裳馬靠鞍,酒店設計也同樣重要。懂得酒店設計管理的人才往往需要學習涉及建築、室內設計、工程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國內高校將相關課程分散在建築學、室內設計、酒店管理等專業中,通過課程模塊或者方向選擇來培養這類複合型人才。
但由於實驗室、師資實踐經驗和校企合作深度上的不足,導致高校很難支撐該方向人才的獨立培養。如BIM技術、智能設計等前沿工具的使用,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目前,即便是不同國際酒店集團的不同高端品牌,也會存在設計同質化問題,審美疲勞的聲音一直在業內充斥着,能將在地文化融合併兼顧酒店個性化設計的人才一直很稀缺。
說到底,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從建議取消到帶頭安利,意味着市場上一直需要大量能夠在酒旅行業中發揮作用的現代服務人才,他們不需要拘泥於傳統、停留在過去的、專業帶來的“刻板印象”,而是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通向美好生活的酒旅大舞臺,讓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能發生。因此,我們期待目前這種尷尬的職業“倒掛”現象早日結束,讓酒旅從業者真正實現“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