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評|影視產業轉型,“豎店”何以更有戲
最近,鄭州以“豎店”之名強勢出圈,攪動中國影視產業格局。航空港區聚美空港豎屏電影基地內,日均八九個劇組輪軸轉,預約檔期已排至10天后;放眼全城,日均100部短劇開機,3萬從業人員、800餘家短劇製作企業……這座中原腹地城市,正以“豎店”新身份,用高效集約的工業化生產,改寫着影視產業的傳統邏輯。
鄭州成了豎屏短劇的“夢工廠”,首先源於對微短劇“短平快”特性的精準適配。城市資源整合能力得到發揮,從閒置產業園變拍攝基地,到建材商鋪客串“總裁辦公室”——這種“萬物皆可佈景”的靈活度,讓其製作成本較行業低10%至20%,部分環節甚至相差40%。更關鍵的是,資源的集聚形成了“十分鐘配齊燈光組,一小時調撥百套戲服”的集羣效應,與短劇拍攝的快節奏完美咬合,構成奪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政策的精準滴灌,則爲產業爆發按下“加速鍵”。優質作品獎勵引導內容升級,將製片、編劇等納入人才引育,取景拍攝場地聯動補助激活多元拍攝場景,“場景清單”開放的百餘處外景,更讓城市成爲“天然攝影棚”。這種“政府搭臺+市場唱戲”的模式,推動文化資源高效轉化爲產業資本,加速企業與人才的集聚。
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放大產業輻射力。鄭州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不僅降低了道具運輸與人員調配成本,更使其成爲撬動區域協同的支點。數據顯示,河南微短劇製播量連續兩年居全國前三,產能佔全國約四成,形成“中心城市+周邊梯隊”的產業生態。但“快週轉”的狂飆中,隱憂已然顯現,同質化劇情與粗糙製作仍是行業痛點。高校開設微短劇專業補人才短板,劇本徵集深挖“少林功夫”“天下黃河”等文化IP,AI技術探索低成本精品路徑——這些嘗試,考驗着微短劇創作從“成本優勢”向“價值創造”躍遷的智慧。
實踐證明,在文化產業輕量化轉型浪潮中,未必需要厚重的影視積澱,關鍵在於對產業規律的深刻洞察。從“豎店”的崛起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產業突圍,更是中國文化經濟在數字時代的創造性轉化——這裡既有對成本的精準計算,也有對文化的創新表達,更有對市場的敏銳捕捉。這或許正是“豎店”給予影視產業轉型的深層啓示。
(大衆新聞·風口財經評論員 耿偉傑)
編輯:張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