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宏觀視野再審視傳統產業轉型問題
一直以來,臺灣產業有三大特色:一是高度依賴代工,雖然因此臺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受到歐美品牌商制約。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政府以涉及強迫勞動爲由,扣留自行車大廠巨大在臺灣生產的自行車、零件及配件,引發國內極大震撼。無論美方是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企圖在美臺貿易協議中累積更多談判籌碼,或迫使更多臺灣企業赴美投資,檢視此次的指控,突顯兩大問題值得正視:一是若從嚴認定,恐是繼匯率、對等關稅後,對臺灣製造業的傳統產業再一次海嘯級的衝擊;二是面對美方不斷加大的對臺片面制裁,臺灣產業要如何因應與突圍?
一直以來,臺灣產業有三大特色:一是高度依賴代工,雖然因此臺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受到歐美品牌商制約,利潤不斷被壓縮下不但不利產業升級,亦不利內需發展。二是高度依賴ICT產業,以致一方面經濟受到特定市場波動影響,另一方面形成產業結構失衡下的「荷蘭病」。三是高度依賴出口,且市場不夠多元化。
上述問題並非始自今日,且臺灣產業升級轉型問題已討論超過20年。然而,隨着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大陸生產過剩的同質競爭,臺灣傳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但對企業來說,一向都是升級容易轉型難,面對臺灣經濟轉骨的關鍵時刻,除了提出短期政策因應,更重要的是宏觀經濟路線的再思考。我們也提出以下的建議,作爲政策擬具的參考:
首先,持續打造臺灣品牌並推廣壯大。品牌已成爲無形資產的時代,應持續發掘打造、並培植推廣臺灣品牌,讓許多集中於傳產的「隱形冠軍」能躍上國際舞臺,一方面有利於產業價值提升;二方面能增加臺灣的國際能見度。臺灣在無論工業設計或文創方面都有國際水準,透過軟實力的賦能,是傳產轉型的必由之路。
其次,加快落實傳統產業數位轉型。政府日前提出的AI新十大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協助百萬家企業導入AI技術,促進各行各業的AI化。AI賦能傳統產業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可因應制造業長期以來的缺工問題,更讓產業能創造新的附加價值。但在肯定政策的同時,也要提醒政府:目前臺灣企業導入AI的比例仍不高,除了資金問題,更多的是觀念未到位。因此,要如何讓如國內的法人更接地氣,除加大宣導、培訓,更重要的是提供類似試點的實際應用,讓傳產經營者真切體驗以AI爲主的數位轉型的必要性。不讓此一良策淪爲形式主義。
最後,要做大並整合國內國際市場。臺灣一直強調市場多元化,卻忽略擴大臺灣內需能量,亦可作爲傳產轉型的重要槓桿;政府一方面應以差異化思惟,重新規劃國內旅遊環境,一方面推動更多境外旅客─特別是同爲華人文化的陸客入境旅遊,透過在地產業與觀光的進一步整合,賦予如結合產業文化、教育價值、地方特色的觀光工廠新一波的能量。
此外,雖大陸面臨產業內卷及生產過剩等問題,但其政策仍鼓勵臺灣參與其市場,基於出口多元化原則,如何借力大陸順勢而行、爲傳產續命、茁壯經濟,甚至藉此平衡美方對我的壓力,亦是必須務實面對的課題。
簡言之,企業的發展與生存,關鍵就在品牌、技術和市場。臺灣傳產產值佔製造業比重不足6成、出口佔比更不到3成,呈現持續雙降趨勢,但是迄今爲止,傳產仍吸納臺灣約7成就業人口,因此傳產是否能二次轉型,攸關的不只是臺灣經濟是否永續發展,更是足以動搖國本的關鍵。傳產面臨的困境非一朝一夕生成,更非短期能夠解決,但透過不斷的提醒與探討,相信可以激發出臺灣傳產的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