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再生能源電網更具安全韌性 林子倫喊話「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中選會今(9)日晚間舉辦第二場公投意見發表會,由正方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右)對上反方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左)。(中選會提供)

823核三重啓公投即將登場,中選會今(9)日晚間舉辦第二場公投意見發表會,由正方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對上反方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林子倫表示,臺灣的能源安全應着眼在發展更多元、更分散、更在地、更民主的再生能源體系,如此我國電網才更具安全韌性,且核三廠重啓耗資甚鉅,安全性及核廢解方都仍有疑義,「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他認爲,真正的能源安全韌性的關鍵,是能源系統的設計能否面對風險、有沒有調適能力,真正的能源安全來自於系統設計上的多元分散與在地,1個大型集中式電廠的能源型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容易受限於輸配電瓶頸或是氣候災害,更不用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會更加脆弱。

林子倫指出,反之當導入更多分散式的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能、小水力海洋能等在地資源,結合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能源系統不但更靈活,還更能應對突發的衝擊,從而真正達成韌性及永續。

他表示,當全世界都在進行減碳的目標下積極發展綠能,臺灣也走在國際推動再生能源的主流趨勢上,且臺灣作爲出口導向的國家,產業發展發展也勢必面臨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以及提高使用綠電,臺積電需要綠電、半導體需要綠電,使用綠電也勢必將成爲臺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戰略。

林子倫引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7月所發表的「氣候行動機遇時刻,加速再生能源時代」的報告,內容提到2024年去年再生能源佔所有新增電力裝置容量的92.5%,佔發電量成長的74%,邁向再生能源的未來已非願景及承諾,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與趨勢;而國際能總署公佈的另一份資料顯示,2024年核電全球佔比爲9%,再生能源含水力、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合計高達32%,綜合分析來看,再生能源纔是世界電力發展的趨勢。

他也提到,從技術、經濟政策、地緣政治多重角度來看,再生能源的發展已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的主流方向,在2024年的臺灣總統大選中,三大主要政黨的候選人都共同提出2030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達約3成的目標,顯示發展再生能源已跨越黨派,成爲臺灣能源政策中的共識主軸,各政黨對再生能源未來角色的認同,已構成臺灣邁向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重要基礎。

林子倫指出,我國六都也相也相繼宣佈淨零排放目標,並將發展再生能源作爲城市永續發展與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策略,使地方行動與中央政策形成互補關係,代表着再生能源發展,已從政策倡議進入社會共識與行動的階段,臺灣正逐步建立起以再生能源爲核心的永續發展的戰略架構。

他提醒,重啓核三有2大不確定性的風險,首先是安全的不確定性,核三廠地質與選址有先天性的地震風險,且設備老舊、耐震設計的不足,再加上也不能忽視在國際戰爭經驗中,核電廠可能遭受到攻擊的潛在安全風險。

林子倫說,二是成本的不確定性,包括重啓工程費用龐大且難估算,國際經驗顯示延役經常超支追加預算,整體成本充滿不確定性,最後核廢料處置的成本將成爲長期的財政包袱,且必須面對核廢料債留子孫的道德風險。

他提到,特別弔詭的是這次核三廠的公投,要決定將核安的最直接風險交由屏東人來承擔,「這是否符合世代正義?」,核電延役只能讓風險增加且更復雜化,甚至可能拖慢能源轉型的速度,讓臺灣企業在這波綠色減碳潮流中失去競爭力。

林子倫強調,能源政策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聰明的選擇應該是投資未來,而不是走回頭路,再生能源纔是提升臺灣能源安全、與能源韌性的關鍵解方,過去我們的上一代、父母的那一代沒有太多的能源選擇,而我們這個世代以及更多年輕的世代,很幸運的已經有更永續、且更便宜的能源選項,所以我們是要選擇舊的科技路徑,還是選擇新的再生能源世代,答案已十分清楚,「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