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能源利用不偏頗 纔是韌性的正道
地緣風險下,核能雖被批評恐是不安全的選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韌性」是賴政府上任以來最常使用的字眼,應用層面從國防、環保永續、產業經濟甚或到社會安定,然而,要達成有韌性和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多元化與「雞蛋不放在同一籃子裡」是最重要且主要的方式。從此角度來看,各種能源的利用都不能偏頗,纔是韌性的正道。
核電不應從未來政策藍圖中消失,除了時常列優先討論的經濟效益理由外,還要顧及研究的延續性、技術發展趨勢、產業規劃的全盤性。首先,完全放棄核能、清空這項發電來源,某種意義上也是淡去過往臺灣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
風電、太陽能等綠能,也是能源多元化的重點選項,但不至於成爲取代或是排擠核能的理由,部分觀點認爲臺灣地小多山不適合發展核能,但相關特性也同樣不利發展風電或太陽能,尤其此次颱風過境後片片掉落的太陽能光電板,也直接影響到此次公投的民意選項。
當前政策規劃與對美關係緊密綁定,日前政院公佈的總預算規劃,幾乎大部分預算增幅流向國防軍事,虧損的臺電並未得到撥補,儘管後續或有特別預算補強,仍成爲漲電價的不確定因素。
賴總統言明,往後五年的國防預算將朝GDP 5%的比例邁進,考量當前與美關稅談判將釋出更多讓利,加諸當前需要大量舉債,還要兼顧財政穩健,當各大項目已佔據相當預算額度時,保留核電作爲能源多元化韌性的因對之法,應是考慮的重要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