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免疫藥物 醫界促應速放寬給付

健保署宣示肺癌用藥優先參考國際治療指引,去年十月擴大給付晚期帶EGFR突變基因患者標靶藥物,無基因突變者,外界預期今年第一季放寬免疫藥物給付標準,包括合併療法、不限PD-L1高表現等,但至今未有動靜。臺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憂心說,愈晚開放給付離健康臺灣設定目標愈遠,期盼政府積極加快腳步。

賴總統宣佈二○三○年臺灣癌症死亡率要減少三分之一,這不只是口號,而是必須具體實踐的目標,肺癌是十大癌症之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肺癌相關學會及專家們不斷呼籲,肺癌治療須要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包括NCCN(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及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

健保署多次對外宣示,要盤整肺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等資源,且將NCCN國際治療指引的「證據等級高(Catagory1)」及「首選建議(Preferred treatment)」優先考量,並參考英國、加拿大、澳洲等三大國際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建議。

患者人數最多的肺腺癌,仍有非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須補足,NCCN國際治療指引中,證據等級最高的首選建議爲標準化療合併免疫藥物,二○一九年澳洲、英國、加拿大、日本等都已無條件給付,韓國也在三年前跟進,臺灣至今仍未公佈給付條件。

陳育民分析,研究顯示,若晚期病患第一線就接受標準化療合併免疫藥物,中位數存活期比起單用化療增兩倍,從十點六個月延長至廿二個月,死亡風險降四成,若要達成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那麼肺癌就得減少約三千四百人死亡才能達標,若晚期肺腺癌接軌國際指引首選建議,五年後約可減少一千四百名肺腺癌死亡,貢獻度超過三分之一。

免疫藥物種繁多,國際治療指引幾乎每月更新,健保資源有限,讓錢花在刀口上,以科學爲依據最符合效益。陳育民認爲,不同治療組合效果仍有差異,證據等級高及首選建議都是效果最好及副作用最小的組合。

外界期待免疫藥物放寬健保給付,「目前時間愈來愈緊迫,仍未見政策宣佈,醫師很着急,病人也問醫師何時能有健保給付?」陳育民很無奈。

陳育民也擔心臺灣患者失去第一線標準治療,未來無法參加新藥臨牀試驗,減少使用新藥機會,不只是病人的損失,也無助減少醫療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