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前兆?臺股現榮景 企業無薪假卻攀高
臺股創史上新高,無薪假人數卻大增,經濟果實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臺灣是否陷入非理性繁榮前兆值得觀察。圖爲熱鬧的西門町街頭。記者潘俊宏/攝影
臺股大盤指數上週五收在兩萬六七六一點,再創新高。同期間勞動部上週公佈的無薪假統計,實施的企業和人數也持續攀高。多位學者示警,這波臺股榮景背後隱藏的產業現況,恐已刻劃出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提出的「非理性繁榮」前兆。
對於臺股持續走高,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表示,除了外資態度明確軋內資之外,還包括與國際主要股市的比價效應、臺積電ADR(美國存託憑證)溢價效應、資金效應、AI外溢效應等五大因素。他指出,短期內有機會挑戰兩萬七千點,但投資人須留意資金集中與評價偏高的風險。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臺灣資金過多、房市受管制,使大量遊資涌入股市,推升指數創高。「若要說已出現非理性繁榮的跡象,是可以。」他提醒,在未來兩到三年,等到成熟製程晶片受到外在競爭更爲強烈、臺積電移到美國後,臺灣的晶片出口可能要萎縮,那個時候非理性繁榮的臺股泡沫就會出現。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也表示,目前AI確實是風口,且目前臺股的本益比約廿倍,還稱不上泡沫。但他坦言,若明後年其他股票跟着上漲,臺股確實有可能出現泡沫。
然而,這波股市熱潮延伸到現實中,有不小落差。勞動部上週公佈最新統計,全臺累積實施無薪假的人數已達八五○五人,近半個月內暴增一千兩百人,而實施無薪假的三九八家企業,製造業就有三二七家、人數八○七○人,人數佔比達九成五。傳產景氣低迷,與股市創新高形成鮮明落差。
法人指出,中經院最新公佈的臺灣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在出口「連廿二紅」的背景下,仍連續四個月緊縮,六大產業出現自二○二三年十月以來,首次全數回報人力僱用爲緊縮的情況,「這顯示結構分化持續加劇中」。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暨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表示,亞銀上修臺灣經濟成長率到百分之五點一,主因是AI需求強勁與臺積電高階晶片市佔無虞,但這樣的榮景只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他說:「臺灣非常倚賴高科技產業,甚至有點過度倚賴,讓佔不到百分之十勞動人口的族羣在帶動經濟成長,這其實不正常。」
邱達生並提醒,亞銀同時下修亞洲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率,主因是對等關稅衝擊,臺灣傳產出口也受波及。他說,「過去傳產銷售到美國的產品平均關稅是百分之三點五,現在卻是廿加N,短時間難以找到替代市場,因此無薪假人數恐怕還會持續增加」。
此外,內需方面,第一線的餐飲與百貨零售業者感受最爲深刻。業者直言,今年以來,民衆的消費力道明顯不如去年,餐飲還能支撐,因爲大家總是要吃飯,但是百貨的經營艱困,就知道其實消費力根本沒有被激發,除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高而縮手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口袋真的沒那麼多錢,因此百貨業者無不期待政府普發現金能爲市場注入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