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應延至2035年? 陳明真鬆口:確實可減輕供電壓力

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委陳明真在立院表示,如果非核家園延後到2035年,可以減輕供電壓力。記者杜建重/攝影

民進黨前不分區立委陳明真去年接任核安會主委一職,不過他在2022年投書媒體指出,近年電力供需不穩,2025年非核家園建議延後至2035年,引起廣大討論。今天立委質詢問陳明真,是否仍同意過去主張?陳明真雖一開始三緘其口,但最後仍坦言,如果非核家園延後到2035年,確實可以減輕供電壓力。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委陳明真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根據陳明真2022年投書指出,近來電力供需出現明顯落差,備轉容量率5%以下的狀況頻頻出現,爲了達到穩定供電,政策需要因應新挑戰而有所調整,尤其半導體產業增幅特別大,電力需求遠超過原先規畫。

該投書也指出,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打亂原有的電力規畫,2025年的非核家園目標應適度調整,建議延後至2035年,讓政府有充裕時間完善並規畫未來世代的能源佈局。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時表示,陳明真的投書認爲非核家園時程應適度展延至2035年,也強調國家能源政策是上位政策,能源供應充足下,其他政策也才能順利推展,直問陳如今擔任核安會主委,是否仍同意自己過去的主張?

陳明真一開始三緘其口,只回答「能源問題是國安問題」,「國家能源政策的彈性需要各方討論」等,並未直接回應;在柯志恩多次要求陳明真直球對決下,陳明真才坦言,當時自己的投書背景是因爲四階環評沒通過,如果非核家園延後到2035年,確實可以減輕供電壓力。

柯志恩再問,當政府告訴國人能源政策需要彈性時,但卻不見多做努力,過去清大核工系相當熱門,這幾年也難滿招生,美國先前甚至來臺灣以高薪挖角核工人才,但假如未來新技術出來時,臺灣要把這些人才找回來已經不太容易。

柯志恩說,國原院有關新核能研究的「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整合型計劃」,第一期經費僅3500萬,第二期也才7000萬左右,但對比國外核融合研究,美國每年投入約新臺幣251億,中國大陸甚至高達新臺幣472億,這樣的經費如何跟上國際腳步?

陳明真說,過去核工人才確實流失不少,培訓也有嚴重斷層,確實需要加強人才培育;國原院長高梓木說,核融合技術在近10到20年不太可能產生,投入適度的研發經費即可。

陳明真(右)在立委柯志恩(左)追問下說,非核家園延後到2035年,確實可以減輕供電壓力。圖/取自國會直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