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張海明:從木匠到人大代表的傳奇之路
在肥城市儀陽街道,提到“魯班尺丈量出的企業家”,人們總會想起張海明。這位從木匠鋪走出的全國優秀農民工、肥城市人大代表,用40年的時光完成了從傳統手藝人到現代企業家、再到履職先鋒的三重蛻變,書寫了一部“工匠精神照進時代”的奮鬥傳奇。
榫卯之間:從鄉間匠人到建築管理能手
1964年出生的張海明,18歲開始跟隨老師傅學習木工。工具箱裡的《魯班經》和磨得發亮的捲尺,見證了他“一斧一刨皆匠心”的成長。23歲時,他已能僅憑墨線和角尺打造出“榫卯嚴絲合縫、木紋自成山水”的實木傢俱,成爲十里八鄉公認的“木作狀元”。
1992年,帶着“讓手藝走出大山”的執念,張海明帶着3000元積蓄加入山東電力建設二公司。從扛着水準儀跑現場的小工做起,他憑藉木匠特有的空間想象力和對圖紙的敏銳理解,僅用3年就從普通工人晉升爲項目副經理。在青島四方電廠鍋爐檢修項目中,面對外方專家斷言“至少15天”的工期,他帶領團隊耗時72小時測繪建模,首創“模塊拆解法”將30米高的塔體分解爲12個單元模塊,用汽車吊替代傳統捲揚機,在狹窄空間內實現“毫米級”精準吊裝,最終以11天完成檢修,讓“肥城安裝”首次在央企項目中打響名號。
這段從“拿斧頭”到“握圖紙”的轉型之路,張海明走了16年。他說:“木工講究‘三分線七分刨’,建築施工何嘗不是?精準和耐心,是手藝人的終身必修課。”
歸雁興鄉:從行業精英到創業標杆
2018年,響應“歸雁工程”號召,張海明帶着積累的技術和資源回到家鄉,創立山東廣幫建築安裝有限公司。創業初期,他把辦公室設在施工現場,安全帽上“黨員突擊隊”的紅徽章格外醒目。在日照鋼鐵BOO優化項目中,他再次展現創新魄力:針對傳統捲揚機吊裝效率低、風險高的問題,組織技術團隊研發“模塊單元稱重系統”,將塔體上半部拆解更換,使施工工期縮短25%。
短短五年,公司營收從500萬元躍升至2024年底的21.38億元,利稅過億元,創造了“肥城速度”。他推行的“項目合夥人制”讓一線技工參與利潤分配,員工年均收入達12萬元,1000餘名農民工變身產業工人。更難得的是,他始終將質量視爲生命線——參建的呼和浩特中海河山大觀項目獲評內蒙古“草原杯”,國家能源集團黃金埠項目被授予“標杆工程”,公司連續三年入選“泰安市建築業最具潛力十強企業”。
致富不忘桑梓。他牽頭成立“廣幫助學基金”,定點幫扶陳莊村陸某、王家莊村張某等困難學子,累計捐贈物資超100萬元,成爲鄉親們口中的“暖心企業家”。
履職爲民:從企業舵手到代表先鋒
作爲連續三屆肥城市人大代表,張海明的履職手冊上寫滿了“產業升級”與“民生改善”。針對家鄉“中國安裝之鄉”的產業優勢,他推動建設800平米的肥城建安產業展廳,並自掏腰包300萬元改造公司一樓辦公區,通過VR技術重現千年魯派建築技藝,搭建起200餘家本地企業的展示平臺。
他還將200平米辦公區改造成“建安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累計收集“智能建造人才短缺”“農民工社保銜接”等數十條建議。2024年“兩會”上,他關於“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的建議,直接促成了全市統一管理系統的上線。
“人大代表不是榮譽,是扛在肩上的責任。”張海明常說。在他的推動下,公司黨支部與3個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每年定向提供200個技能培訓名額,讓“一人學藝、全家脫貧”成爲現實。
一把魯班尺的時代刻度
在張海明的辦公室,“泰山石敢當”拓片與“全國優秀農民工”證書並排懸掛。前者是他的精神圖騰,後者是他的初心印記。從手握斧頭的鄉間匠人,到執掌億元企業的企業家,再到爲行業代言的人大代表,他用三次蛻變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當代內涵:既有傳統手藝人的精益求精,也有現代企業家的創新魄力,更有人大代表的民生情懷。
“我這把魯班尺,量的不僅是木頭,更是良心與責任。”站在新建的“魯班工坊”前,張海明望向遠處的在建工地。那裡,新一代建築工人正忙碌着——屬於他的傳奇仍在延續,而不變的,是那份刻進骨子裡的匠人初心。
(大衆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袁廣 趙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