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18條,家庭應急避險知識要記牢

實習生劉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今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震局發佈了全國層面首次編制的防震減災基本知識與行爲技能規範《防震減災基本知識與技能大綱》(簡稱“防震減災18條”),其中包括18條內容及其釋義。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高孟潭認爲,其中,家庭地震應急避險相關內容需要特別引起重視。

高孟潭表示,人們一般在家的時間比較長,且根據地震發生的歷史情況,以及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可知,我國各省普遍存在地震風險。此外,家中存在可能在地震中造成傷害的安全隱患,比如強烈震動可能致人摔傷、傢俱翻倒砸傷人,還可能造成非承重牆甚至整個房屋的倒塌。“因此,萬一發生地震,能夠按照地震應急避險演練採取行動,來減少生命損害是非常必要的。”他說。

家庭如何防震,高孟譚認爲可以分爲地震前和地震時兩個部分來看。

地震前重預防。防震減災18條指出要“關注生活工作場所房屋設施的抗震能力,必要時會檢查和加固住房,消除圍牆、吊頂等附屬構件的災害隱患”。高孟潭介紹,通過查詢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可瞭解所處地區的地震環境,同時建議諮詢專業人員對房屋抗震性能進行鑑定。此外,他還提醒,諮詢時要仔細瞭解房屋結構,包括哪裡是非承重牆,哪裡是承重牆等,明確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區”。

文件還指出,要“養成防震備災習慣,準備地震應急包,合理放置傢俱、電器和高大物品,熟悉周邊避難場所分佈和疏散路線,制定家庭應急避險計劃並開展演練”。

地震應急包,需要儲備食品、飲用水、急救藥品用品、手電筒、聲光報警發生器等必要的地震應急物品,並擺放在顯眼易取的位置。

談到“合理放置傢俱”,高孟潭強調,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固定好大衣櫃、書櫃等傢俱,並且要注意其位置的合理擺放,儘量不要與牀平行,防止夜間發生地震時櫃體直接砸在牀上。

高孟潭表示,在地震發生時,需判斷房子是否有倒塌風險,如果判斷基本無倒塌風險,則迅速做好“趴下、遮擋、手抓牢”等動作,比如趴在地上,遮擋住頭頸部等,以防摔傷或砸傷。如果判斷房子可能倒塌,樓層低於三樓的住戶可以嘗試跑出樓外,樓層高於三樓時則要迅速尋找“生命三角區”庇護,比如堅固的傢俱旁、承重牆的角落等。

他提醒,如果生活在大型地震斷裂帶上,要特別警惕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地震學家通常通過震動持續時間來衡量震級大小。當地震持續15秒,震級可能達到7級以上。應馬上向“生命三角區”移動。高孟潭特別強調:“上述地區朋友若收到地震預警信號,首先看後邊的烈度值,當烈度值達到8度以上時,應快速向‘生命三角區’移動。移動時,宜爬行。”

高孟潭坦言“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庭地震應急避險無一定式,要根據地震環境、房屋類型、內部構造、家庭成員等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

同時,高孟潭也呼籲,家庭地震應急避險演練不能僅靠公衆的自覺性來進行,“應該形成一套工作體系,一種制度性安排”。

以日本爲例,他介紹,各級政府、社區和公衆組成了一個相互有機配合的體系,推動家庭制定應急預案並組織應急演練。他認爲,可以由各級政府出面要求或組織相關部門爲公衆提供相應服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