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詐績效不佳 公股銀加強內控

多數公股銀行警示帳戶增速高於整體業界,財政部請各公股銀行自我檢視規範並落實執行。(王莫昀攝)

立法院預算中心近期出具報告,近年公股銀行海砸防詐、反詐經費,但8大公股銀行的警示帳戶年成長率有7家高於業界水準,甚至發生行員與詐騙集團共謀情事,應加強內控落實防詐。

財政部國庫署資料顯示,近年公股銀行爲防詐,除配合主管機關的政策外,還加入多項平臺,包含「疑涉境內、外金融帳戶預警機制」、「灰名單通報平臺」及「金融資料調閱暨聯防通報電子化平臺」,同時也加入了富邦銀2022年設計推出的「鷹眼識詐聯盟」。

兆豐銀行也結合公股銀、科技業者成立「金融與科技反詐大聯盟」,華南銀行建置「雷神識詐模型」。據統計,2021年到2024年公股銀已投入超過6000萬元反詐經費;2025年更預計投入1.08億元。

但國庫署資料顯示,到今年首季止,除一銀外,各公股銀行的警示帳戶增加幅度仍高於銀行業整體平均數。整體銀行業包含中華郵政警示帳戶到今年3月底有15萬128戶,年增19.38%。一銀7176戶年增6.66%,低於業界平均值,其他7大公股銀行的年成長率高於業界水準。

其中臺銀5331戶年增30.25%、土銀4497戶年增34.2%、合庫8698戶年增31.01%、華南銀7139戶年增31.18%、彰銀5596戶年增26.01%、兆豐銀3730戶年增39.18%,臺企銀也有4039戶年增31.35%。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2022年到2025年公股銀行行員、理專監守自盜案件遭金管會罰鍰達3000萬元,還出現行員與詐團共謀的情況,遭金管會罰2200萬元,合計罰鍰逾5000萬元。

針對多數公股銀行警示帳戶的增速高於整體業界,國庫署迴應,各公股銀行已採行管理強化措施。財政部也請各公股銀行參考相關阻詐、防詐缺失案例,自我檢視規範並且落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