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型操作 因應變局

臺股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川普最新宣佈的關稅政策,所涉稅率、國家與產品等皆遠超乎市場預期,這意味着對股市震盪、以及對全球經濟的長期衝擊比原先預期來的嚴重,導致全球股市大幅震盪,金融市場的悲觀情緒轉爲風險趨避,資金流入債市與黃金等避險資產。

臺股因清明假期休市,暫時躲過指數回檔的壓力,但川普對臺灣實施32%的對等關稅,確實對臺灣出口導向的經濟帶來巨大挑戰。因此,臺股接續反映國際股市的波動,恐將出現恐慌性賣壓,進一步加大臺股的修正幅度實屬合理。

川普以對等關稅政策挑戰行之已久的全球化自由貿易規則,一旦那些被課徵報復性關稅稅率較高的國家陸續祭出反制行動,且後續未能透過談判取得減稅空間,恐將演變成全球貿易報復的戰爭。

中國已經採取精準打擊策略,限制稀土和關鍵礦產的出口,直接衝擊美國的高科技產業;歐盟則可能加強反傾銷機制和出口管制,以應對美國的壓力。各方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不僅導致去全球化和去產業分工的浪潮涌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備受挑戰,更加劇各國間貿易緊張的局勢。

川普關稅新令旨在奪回美國經濟主權,保持製造能力的彈性需求,與解決貿易長期失衡問題。然而,美國科技大廠高獲利多依賴亞洲等地區的生產與組裝,製造業若迴流美國,企業需要面臨更高的勞工與製造成本,這些額外費用最終還是轉嫁給消費者,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則需支付更多。

因此,關稅轉嫁過程所造成的通膨,以及隱含後續經濟下滑的疑慮,對美國的就業市場和經濟活動將產生負面衝擊。這將使得聯準會面臨艱難的抉擇,在抑制通膨和支持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這種兩難情境恐將影響未來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

股市大幅波動反映的正是新關稅政策對經濟前景的深遠影響,川普的新令雖已上路,但各國是否採取反制措施,卻仍是一大變數。若各國消費者對美國品牌的銷售出現抵制情緒和動作,則後續影響將更難樂觀,相比而言,臺商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新佈局反而相對可控。

換言之,全球經貿格局驟變帶來的景氣下行風險,仍將是擾動市場的主因,而川普反覆無常的言論,更是增加市場不確定性的催化劑。因此,投資仍以防禦型操作爲主,短線主要課稅的產業仍是壓力測試的族羣應先避開,謹慎應對本波關稅風暴。

(作者是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