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病重將亡,李世民給其子加官晉爵,5年後房氏子孫慘遭屠戮

“啓稟陛下,京都留守房玄齡從長安送來一名告密者,現已在帳外聽候召喚。”

李世民十分詫異,親征高麗前,他將朝中大權交付給宰相房玄齡,委任他便宜行事。以房玄齡的能力和性格,斷然不會將告密這種小事推給身在前線、軍務繁忙的皇帝。他轉念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果不其然,告密者口中的惡人便是房玄齡。李世民聽完一句話沒說,便將告密者推出帳外斬首示衆,然後寫了一封責怪房玄齡不夠自信的信件送往長安。

君臣二人對着這封來往的書信相視一笑,告密事件在李世民與房玄齡的默契配合下宣告結束。然而房玄齡卻不敢放鬆警惕,他深知:

“政治,是聰明人玩的遊戲。”

這是唐史讀物《血腥的盛唐》中關於李世民與房玄齡權力鬥爭的一個小故事,李世民對房玄齡沒有獨斷專行感到滿意,卻在表面上要展現出用人不疑的胸懷。面對帝王術運用得如火如荼的李世民,房玄齡又是如何一次次躲過李世民投射的陷阱呢?

房玄齡是臨淄人,少年時便精準地預測了隋朝江山的結局。李世民過渭水進攻長安,房玄齡率先來投,成爲李世民的心腹謀士。跟隨李世民數年,房玄齡網羅了大量的人才送到秦王府中,他與杜如晦也成爲李世民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曾多次勸諫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卻都遭到了李世民的婉拒。李建成對房玄齡十分畏懼,在李世民遲遲不動手的時機,找了個好機會將房玄齡調出秦王府,讓他遠離李世民。

然而,等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邀請房玄齡參與的時候,房玄齡卻託病不來了。李世民勃然大怒,抽出寶劍交給尉遲敬德,命他再次前往房玄齡府中,一旦房玄齡推辭,就一刀結果了他。

尉遲敬德的到來讓房玄齡看到了李世民的決心。他對發動玄武門之變早已經磨刀霍霍,奈何主上猶豫不決,因此他才故意試探李世民。

房玄齡的到來增加了李世民政變的成功機率,他也成爲玄武門之變後的五大國公之一,位居中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這只是房玄齡噩夢的開始。

從貞觀初年開始,李世民對房玄齡的敲打就沒有斷過,常常因爲一些莫須有的小事就當衆譴責房玄齡,嚇得他叩頭請罪,惶恐不安,飯都吃不好。

除了譴責,李世民還會將房玄齡罷職免官。貞觀十年,李世民無故免去了房玄齡中書令一職,勒令他回家反省,房玄齡不知所犯何罪,日日膽顫心驚,唯恐遭到滅頂之災。後在長孫皇后的勸諫下,李世民纔將房玄齡重新召回,繼續委以重任。

貞觀二十年,李世民又無緣無故地把房玄齡免了,黃門侍郎褚遂良耿直勸諫,李世民再次重新啓用房玄齡。

而第三次,李世民將房玄齡趕走後,沒人來勸諫了。朝臣明白李世民的把戲,身在漩渦中的房玄齡也不急不躁,唯有李世民惴惴不安。他可以晾房玄齡幾天的時間,但絕不能讓他半個月都在家休養,朝中的大事小情還需要他的決斷。

於是,聰明的李世民故意宣稱去芙蓉園遊玩,而前往芙蓉園必定會經過房玄齡的府門。一出皇帝順道看望賦閒在家的功勳老臣,並感慨世事無常,將其重新帶回朝堂的戲碼就這樣誕生了。李世民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而房玄齡只需要默默的配合他演戲即可。

至於李世民爲什麼要對房玄齡如此打壓,根源還是在於房玄齡的權力過大。他本是功臣,又是中書令,朝廷上受到他舉薦的臣工不勝枚舉。李世民需要通過免去房玄齡的官職試探他對權力的掌控,顯示自身皇權的至高無上,讓房玄齡和臣工明白,君與臣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而李世民又不會真正的拋棄房玄齡,想要建造一個不可多得的盛世,李世民離不開房玄齡。可房玄齡必須要做到讓李世民放心,儘管他在第一次免職的惶恐中已經領悟了李世民的帝王術,也要隨時隨地的配合李世民的演出。房玄齡數十年表現出的如履深淵、謙卑辭讓,不僅是做給李世民看的,也是給朝臣看的。

與李世民的相處中,房玄齡已經做到極致,但仍舊避免不了突如其來的災禍。自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負罪感與日俱增,他特別想去看一看史官筆下的自己。可是負責修訂起居注的褚遂良根本不吃他這一套,毫不留情地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

“從來沒有聽說哪個帝王親自觀看自身的歷史的。”

黃門侍郎劉洎比褚遂良說的更直白:“人君要是犯了錯,就算褚遂良不能記下,天下人也會記下的。”

李世民碰了一鼻子灰,這在他的意料之中,褚遂良與劉洎都是軟硬不吃的諫臣,根本不會給他改寫歷史的機會。於是他想到了宰相房玄齡,通過房玄齡,李世民看到了太宗實錄,可房玄齡上交給他的只是一個新修改的殘本史書,而不是最初的原始版本,李世民非常生氣,怒斥房玄齡欺上瞞下。

房玄齡不得已將玄武門之變的原始稿呈送到李世民面前,在李世民的建議指導下,房玄齡被迫親手操刀,爲李世民改寫了史書。

然而,在我們現存看到的歷史當中,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的故事並未刪掉。那麼,李世民要求房玄齡篡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從侯君集的爵位變化及在玄武門之變的表現中看,房玄齡篡改的恰恰是侯君集入宮挾持李淵的一段故事,也只有對親生父親動手,才能真正的讓李世民愧疚半生。

能夠幫助李世民掩蓋這一段歷史的,只有房玄齡。

李世民對房玄齡的賞賜也是其他功臣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他的女兒高陽公主下嫁給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他的弟弟韓王李元嘉娶了房玄齡的女兒,李世民對房玄齡,既要防備,又要拉攏。

645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麗,將大唐的江山交給了宰相房玄齡,身背重擔的房玄齡更加謹小慎微,尤其是有人狀告他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將告密者送到李世民面前,這是他在表忠心,同時也向李世民傳達了一件事情:房玄齡並不敢大權獨攬。

正是房玄齡多年來的謹小慎微,讓他在臨終之際保全了子孫的榮華富貴。可他剛死,房家就熱鬧起來了,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亂搞男女關係,誣陷房玄齡長子房遺直騷擾她,而房遺直也同時狀告高陽公主與弟弟房遺愛謀反。

於是,房玄齡去世僅僅五年之後,房遺愛被殺,房氏子孫遭到流放,房玄齡的畫像從凌煙閣撤出,唐高宗同時取消了他配享宗廟的待遇。

王覺仁在《血腥的盛唐》中着重描繪了房玄齡與李世民相處過程中的謹慎小心,從房玄齡的表現上看,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的誅殺功臣,離不開他的帝王術和臣子的機謀權變。

“房玄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謹守臣子的本分,哪怕是做到中書令,他也從不越俎代庖。他總是在李世民制定好的遊戲規則裡實現價值最大化,同時襯托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在該需要隱身的時候,房玄齡毫不猶豫的退居二線,該需要出來充當冤大頭的時候,他又會頂着滿朝文武的嘲諷替李世民背下黑鍋。兩個絕頂聰明的人在一起,他們只需要按照遊戲規則把屬於自己的那個角色演好,就萬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