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FOMO、焦慮太重!「單押一地」成趨勢 專家示警風險高:剛需很重要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生活越來越好,但揹負的壓力越來越多,在買房與人生勝利劃上等號的同時,也會帶來哪些焦慮呢?

社羣媒體的興起帶來人與人的比較心態,機會與資訊的錯失便容易出現考慮資產或成功是否落於人後的焦慮。然而當每個人都有想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跟最終目標的不相同,保持自身餘裕和方向,又或是嘗試接觸更廣闊面向的人事物,突破既有的舒適圈提升自我,亦或者認清自我轉換看待現實的角度,就能消弭掉與他人攀比的焦慮。

在房地產方面除了早期的世代焦慮、FOMO心態,到如今市場動盪等,不管有無房者都會產生恐慌跟焦慮感,主要原因有:

1.經濟壓力:儘管整體薪資水平與職場待遇有在成長,勞動力薪資的成長彷彿永遠都追不上房價增長,導致可能連房子的頭期款都無法追上。

可試着透過資產轉移、操作投資提升收入來源。

2.貸款壓力:由於房子屬於人生中最高的消費之一,幾乎每個人都須仰賴房貸,這也讓面對往後幾十年的負債、工作斷炊的焦慮跟壓力,遲遲不敢踏入其中。

可試着將房地資產轉念爲資金應用或工作生活上的動力跟目標。

3.就業收入不確定性:如今M型化的世代,連帶工作環境、職業類別的收入都出現不同過往認知的轉變和影響。

就業收入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其中工作轉換空窗或是不如過往,會使買房有更大的壓力。

工作職能發展性綜觀歷史存在循環,非篤定某些領域是永遠的金湯匙,新興產業同樣會傾巢而出。最好能做好時機掌握跟風險控管。

4.居住環境未來發展:

(1)如今都會考量物件本身或所在區域的機能、建設、交通等發展要件。如此也會產生集中某地的單押心態,忽視掉其他地方的優點。

(2)政府政策跟重大建設出乎預料的結果,也會是投資發展焦慮的來源。

有足夠資金可試着透過資產轉移、分散投資、關注政策議題、利多新聞來避開風險。

5.外在與同溫層壓力:面對環境氛圍、媒體渲染、外界資訊,甚至是同溫層親朋好友的資產增加、購買物件,不自覺帶來對未來的幻想,衍生自己停滯、落後的焦慮,最終偏離買房是基於需求(例如離婚、獨立或搬家)的目的。

迴歸審視自身能力、條件跟需求,切勿跟隨恐慌焦慮、跟風氛圍,偏離人生或理財規劃。

6.心理與社會壓力:也是最大的焦慮及壓力來源。除了物價通膨、租屋壓力,東方社會的有土斯有財、長大須獨立、成家立業等既有觀念,加上現在不買房等於躺平、不對未來負責的扭曲價值觀,都會產生焦慮跟壓力的堆疊。

買房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種選擇或目標,更可能只是資產投資、符合期待、提升身分地位、因應需求的一種過程跟手段。

不要過於在意外在目光,看清自己的條件、真正的需求,忠於自己想要的目標跟喜歡的生活方式,才能達到真正自主而不後悔。

7.買房決策的複雜性:買房一直都是人生大事,如今買房更須考慮到更多且複雜的條件因素,例如目的、政策、資金、環境、地區、價格、品牌、發展性,另包含如何議價等。

衡量審視自身能力、條件跟需求之外,透過資產轉移、分散投資、關注政策議題、利多新聞、進入市場、瞭解品牌,同時學習培養議價能力,爲自己取得資訊跟條件上的優勢。

1.做好財務規劃:別過分拘泥附加價值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能力範圍內可以負擔)。

2.多做市場調查:儘可能多接觸現場並接收新聞資訊,以維持最好且正確的判斷,避免與市場脫鉤。

3.設定合理的期待:避免造成自己過大的精神跟財力負擔,在喜好跟能力上取得平衡。

4.尋求專業意見:可尋求房地產相關執業人員(例如代銷、房仲等)協助評估物件價值跟自身條件,藉由風險評估跟專業建議做出決策。

5.調適心理壓力:基於上述條件理性看待買房議題,評估各種可能狀況,避免過多的預期心態。

◎本文內容已獲理由堡地產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