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要求一天兩次打卡,只添麻煩不保安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張泰來
即便是在假期,還是擺脫不了打卡。
近日,有網民爆料,從今年暑期開始,雲南元江縣要求學生家長每天在手機上完成兩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引發不滿。對此,元江縣教育體育局一名工作人員稱,打卡目的是把學生管好,“動動手指的事”,不會增加家長負擔。
暑假恰逢汛期,也是溺水等意外事故的高發期。元江縣相關部門要求家長完成“暑期安全提醒”打卡,出發點可能是爲了防止學生髮生溺水等事故,確保學生安全,值得理解。
但是,靠要求家長一天兩次打卡,只添麻煩,難保安全。正如一名教師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打卡時學生在家長旁邊,是安全的,可是打卡之後呢?誰能保證只要打了卡,就不會出現安全問題?
對於家長來說,雖然只是“動動手指”,但並非像元江縣教育體育局工作人員說的那樣不會增加負擔。相反,家長在工作和管教孩子之餘,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天兩次打卡,夠鬧心的。如此機械操作毫無意義,勞動量看似不大,其實很累心。
暑期,學生不在校,其安全主要是家長和社會的責任。老師可以提醒家長關注學生安全,但像元江縣這樣要求老師盯着家長打卡,明顯超出了其職責範圍。
在教育領域,打卡並不少見。家庭勞動打卡、閱讀打卡、社會實踐打卡等等,各種形式的打卡要求層出不窮,原本是便利家校溝通的打卡,淪爲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家長、老師都不勝其煩。
一些地方熱衷要求家長打卡,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工作留痕,完成某種工作的閉環。這些既是其日常工作的證明,也是遇到突發情況的“自保”的手段——我們已經部署並且推進了工作,有打卡數據爲證,出現問題也不是我們的責任。從這點說,要求家長一天兩次打卡,與其說是防溺水的需要,不如說是某些部門的工作需要。
家長、教師苦打卡久矣!糾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也已經成爲共識。7月份,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2025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避免出現簽訂責任書、“一刀切”、頻繁打卡等形式主義做法加重教師負擔,確保學校和教師立足主責主業做好安全教育宣傳工作。
對照教育部這個要求,元江縣教育主管部門理應立即叫停要求家長一天兩次打卡的做法,把暑期安全教育落在實處。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