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五年內沒戲了!

恐怕又要讓很多人失望,房地產稅在近五年內是沒戲了。

上週《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對外公佈。

其中在財稅領域,僅出現了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等,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立法和個人所得稅法修訂並未出現在本次立法規劃中。

因爲立法到執行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少要三年時間。

現在連立法規劃都沒有,哪怕是三年後開始局部試點,等到覆蓋到一二線城市至少也要等到5年後,也就是2028年。

後續證券時報記者採訪多位財稅領域專家,表示暫緩房地產稅立法,主要是考慮到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

不僅是房地產稅,任何給老百姓增負的措施今年都會格外謹慎。

這一點其實我很早就和大家說過了,房市差,經濟不好,壓根就沒這個條件推出房地產稅,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只愛聽自己願意聽的,看自己願意看的。

最早我記得是在21年的時候,當時某篇重量級雜誌《求是》發表了一篇重量級文章,因爲這份雜誌本身的地位,加上文章的作者,所以當時市場上很多人都認爲房地產稅近在咫尺。

但我當時就反駁了這種觀點,並且反覆預判過短期內房地產稅這個大殺器不會推出來的。

文章發表於2021年12月

包括今年初的時候,自然資源部宣佈全國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累積頒發不動產證書近8億本。

當時大家看到這新聞後,第一反應都是,這就是針對房地產稅做的準備,估計很快就要徵稅了。

我也第一時間和大家分析了,這事和房地產稅關係真的不大。

結果就是評論區一堆人在噴我,只能說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吧。

不是我想吹牛逼說我預測的有多準,而是我想告訴大家,要學會判斷政策形勢,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實我們早就已經具備開徵房地產稅的技術條件了,深圳在2012年就對所有存量房摸過底,包括商品房、小產權房,軍產房,村民自建房、宿舍、違法建築等等這些複雜的房源,全部搞清楚了,全部加起來5.2億平米。

如果說深圳想試點,其實早都具備了開徵的條件,還有上海和重慶也很早就已經搞了試點,但是開徵範圍都很小。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呢?房地產稅如果想徵收其實早就徵收了。

現在就是現實大環境不允許嘛!

所以這次財稅部的專家這次說到點了:主要是考慮到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

現在救市都來不及,雖然8月份的數據開始有點好轉,但是和過去相比還是處於谷底。

8月份,房價下跌城市數量越來越多,上個月新房二手房跌價城市是50、64個,這個月變成了52、66個。

算下來,70個城市中,74%的城市新房在跌,94%的城市二手房在跌。

現在樓市行情這麼差,地方都在發愁怎麼把樓市搞起來穩經濟,怎麼可能收稅,如果在這個時候開徵房地產稅,無異於揮刀自刎,像日本那樣陰跌30年都有可能。

當然有一點要承認的是,房地產稅總有一天是會推出的,現在一拖再拖就是因爲時機不對,那什麼時候才適合呢?

第一,房地產行情要非常好,需要用房地產稅來調控,經濟增長也穩定了,或者說經濟轉型成功了,不需要依靠房地產來穩增長了;

第二,土地實在是賣不動了,土地財政不可持續,必須要房地產稅來替代。

不過第二點,這裡還有一個前提,是一二線賣地不行,纔會真的考慮。

三四十八線城市雖然現在土地不好賣了,但是將來的房地產稅和他們大概率無緣,他們的話語權並不高。

關鍵是一二線城市,但我們看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雖然和前兩年相比是回落了不少,但是總量依舊龐大。

一塊土地動輒十幾二十億,你一年收稅能收多少,收少了聊勝於無,還影響樓市信心,收多了,市場也承受不起。

上海現在包括新房二手房所有交易的房產稅收,一年才200億左右,而今年上半年上海土地收入就收了五百多億,房產稅連2分之一都不到。

地方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這麼多年其他地方房產稅一直出不來,除非是以後土地財政搞不下去了,地賣不動了,那沒辦法,必須靠收房地產稅來增加收入。

所以大家要學會判斷形勢,而不是被網絡的情緒牽着鼻子走,自媒體的門檻太低了,誰都可以來說幾句,很多外行人不懂一下子就被帶節奏了。

很多人總感覺國家不再需要房地產了,房地產要靠邊站了,只需要發展高科技新基建就行了。

長期來看,這個方向是沒錯,但高科技可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幹成的,轉型總需要點時間啊,沒個十年八年真的不行。

現在一切都爲了保增長,但是從今年前兩個季度的數據看,保增長的壓力非常大。

那麼在整個穩增長有壓力的情況下,確保房地產三穩目標(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個時候推出房地產稅,顯然不合時宜。

畢竟,房地產依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說到底大家還是不明白房地產這個行業對經濟的貢獻有多大,不想承認尿壺的作用,也不理解上面對房地產行業的態度。

現在高層就直接告訴你了,房地產市場一日不回暖,房地產稅就不會輕易推出。

而且這一輪和以前也不一樣,樓市回暖的速度比以往都要慢,高層其實也知道,所以一年不夠,直接給出三五年時間,房地產早晚有一天要支棱起來的。

那個時候我們再來討論房地產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