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B肝防癌守則 臺大新研究:這數值低於100 IU 罹癌風險與常人無異
感染B肝後,病人有一段「不活動帶原期」,依現行作法,這羣病人需每半年回診檢查,但臺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不活動帶原期病人異質性高,若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於100IU/ML,罹癌風險與正常人無異,可延長受檢時間。記者林琮恩/攝影
肝癌在我國每年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中排名第4,且在10大癌症死因排名第2。B型肝炎爲引發肝炎主要原因,過去臨牀模式,以病人肝指數與病毒量作爲是否用藥標準,並訂出檢查頻率,感染B肝後,病人有一段「不活動帶原期」,依現行作法,這羣病人需每半年回診檢查,但臺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不活動帶原期病人異質性高,若肝炎表面抗原濃度低於100IU/ML,罹癌風險與正常人無異,可延長受檢時間。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指出,B型肝炎感染後,有固定疾病發展模式,即「自然病史」,B肝爲先天感染,病人出生後,會進入「免疫耐受期」,此時病人體內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這類病人在我國推行B肝疫苗政策後,目前只有大約1萬人。現行做法,因認定病人罹患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研究團隊在現行肝炎檢測的病毒量、肝指數外,加上肝炎表面抗原作爲判斷依據,並透過世代研究分析6千餘位B肝病人。曾岱宗說,研究結果指出,即使同爲免疫耐受期病人,表面抗原濃度不同,罹肝癌風險也各有不同,若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00IU/ML,10年內罹肝癌風險僅1%,表面抗原濃度小於10000IU/ML病人,10年內罹肝癌風險則打於13%,建議及早開始治療。
國內40歲以上、未接種新生兒疫苗B肝患者,人數約150萬,其中屬「不活動帶原期」者,佔半數以上,達75萬人。曾岱宗說,這羣病人病毒量低、肝指數也低,現行做法仍要求每6個月抽血、超音波追蹤。研究團隊發現,表面抗原濃度低於100IU/ML病人,肝癌發生風險很低,年發生率僅0.08%,與正常人無異,可拉長檢查時間,表面抗原濃度高於100IU/ML病人,才需密集檢測。
曾岱宗表示,B型肝炎不活動帶原者中,屬低表面抗原濃度者,約佔3分之1,也就是說,在資源有限地區,可專注針對另外3分之2,表面抗原濃度高、罹肝癌風險較高的患者進行檢測。
目前健保給付的B型肝炎患者定期檢查項目中,僅包含病毒量、肝指數檢測,曾岱宗說,建議病人每年至少做一次抗原篩檢,提供更多訊息幫助用藥判斷;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說,學會將爭取健保給付B肝病人定期接受抗原檢測。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右)指出,B型肝炎感染後,有固定疾病發展模式,即「自然病史」,B肝爲先天感染,病人出生後,會進入「免疫耐受期」。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