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拿原創喂AI?

最近AI濫用的相關新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鍵脫衣、“復活”已故明星、生成乙遊主角等事件頻發。

肆無忌憚的AIGC終於踢到了網文這塊鐵板。

在應用軟件市場中,字節跳動旗下番茄小說APP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一星評價。

作者跑路?霸王條款?個人隱私喂AI?番茄小說想幹嘛?

Part.1

霸王合同

事情是這樣,今年7月初,有簽約作者在“龍的天空”網站上發帖詢問要不要簽署番茄平臺給出的“AI訓練補充協議”,該協議要求作者將其作品“投喂”給AI模型訓練進行內容開發,此舉引發作者羣體對於相關條款的質疑。

該補充協議部分內容如下:

很快有網友用大白話翻譯了補充協議:

根據條約內容和網絡輿情,整理出以下幾個疑惑與猜測:

使用作者的作品作爲語料進行數據庫的訓練能明白,但是使用作者個人信息是什麼意思?模仿個性化的文風再貼個名字,貼名牌標出廠,掛羊頭,賣狗肉?

用於智能技術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就這麼拿來主義?如今即使網絡二創也會標個產出,這也太不講武德了!

結合補充協議總結下來,番茄的操作有兩個目的:

一是讓簽約作者授權作品相關信息給AI進行已知或未知內容的開發,作者將會獲得“優先參與平臺AI新功能內測”一個子虛烏有的資格,沒有任何實際收益。

二是一旦出現了AI作品用到作者的文章思路,作者無權追究著作版權。用網友的話來說這是“把作者親媽的親兒子搶過來撕碎了拼湊成新的縫合怪,再轉手賣個好價錢,你無權過問。”

這一紙AI協議,模糊不清,毫無章法,充斥着漠視主觀能動性的傲慢。西紅柿你真霸道啊!

Part.2

蒼白迴應

7月20日深夜,有簽約作者表示在AI產品豆包中搜到自己曾經大小號的各平臺作品,其中涉及到LOFTER、海棠、起點、晉江。

豆包和番茄是字節系產品,原來個人信息是這麼用嗎?

7月22日#作者聯合抵制番茄小說#衝上熱搜,不少作者要求解除AI協議。還有作者表示此前在不瞭解情況下就簽署了相關協議,上熱搜才發現裡面有這麼大的坑。

7月23日,番茄小說告訴有關媒體,已上線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同時在“龍的天空”網站表示平臺現階段開發的是AI輔助寫作,而非純AI作品。

未開發純AI作品,那經過人工潤色的AI作品是不是就不算了?

隨着輿論的發酵,有網友表示點開三本名字不一樣的書,打開內容竟然一模一樣!

7月27日,#番茄小說多個作品高度雷同#話題再次引爆網絡。

除此之外,網友還發現,番茄在大批量的建新號,發佈的疑似是AI封面和AI小說。

甚至一月上架200本,如此驚人的上架效率,很難不讓人懷疑。

據相關媒體消息,有簽約作者表示在解約協議後明顯感覺到作品的流量大不如從前。

大批的簽約作者正在通過停更、斷更、甚至爛尾的極端方式對抗平臺,更有作者組織發起8月集體斷更的倡議、向國家版權局投訴舉報平臺侵權行爲。

專職律師對於此事一針見血道:“番茄更改合同是屬於利用平臺優勢,搞霸王條款,侵佔平臺作家的智慧成果。

而目前我國針對AI的法律法規太少,現行法律實際上完全沒有應對AI的條款,因此,沒有法律就沒有限制,在AI的發展蓬勃無序下,滋生的社會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Part.3

法律與隱憂

實際上,目前在國內大型網文平臺和AIGC合作的並不只有番茄一家。

去年七貓平臺牽線百度“文心一言”,同年9月閱文集團發佈大模型“閱文妙筆”和“作家助手妙筆版”,向部分作者開放內測,彼時還是打着幫助作者提供“AI助理”輔助寫作功能的旗號,來進行相關角色或場景的刻畫。

之所以這次番茄事件格外轟動,是因爲番茄一副“我攤牌了我不裝了”的勢態,將授權AI的事由幕後拿到臺前。

根據破窗效應,資本對於底線的試探只有“0和無數次”,況且目前看到的“0”也不僅僅是“0”了。

那麼,AI真的能替代人的原創嗎?

對此,有網友表示AI生成的作品,極易替代腰部以下的作家,而頭部作家並不會受太大影響;有網友持反對觀點,只要大模型訓練樣本足夠多,加上人工潤色,就能創造出更優的作品。

事實上,目前受AI影響最大的是佔據網文江山90%的底層網文作者。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能看到不同平臺作者發出的呼聲,他們有考公考編失敗轉投網文,試圖上岸的小鎮青年;有中年失業販賣文字換取“碎銀幾兩”的數字遊民;甚至有全職寶媽和殘障人士。

如果說“蘿蔔快跑”是結合國際形勢,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趨勢,那AI對於文化藝術的入侵,更像是“知識暴徒”對原創的掠奪,在本就難以界定知識產權邊界的文學市場中再攪一團渾水。

有業內人員觀點認爲,目前AI技術會影響到就業結構的調整,但是並不能代替人類工作,AI只能做到降低工作門檻,但無法替代人的全局把控。

所以,在產業更迭的陣痛期,在真正實現人主宰機器時代的理想前,該由底層人民來承託這麼巨大的代價嗎?

稍覺安慰的一點是,並不是所有的平臺都接受人工智能投稿,我們還有可以堅守的淨土。

《科幻世界》曾明文表示“拒絕”AI投稿。在2023年4月刊公告中表明立場:“本刊不接受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投稿,一旦發現未經註明的AIGC投稿,該作者作品將永不錄用。”

《科幻世界》雜誌文刊主任陳曜曾回覆相關媒體道:“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和科幻作者生產的作品,本質上具有差別。作爲出版社,首先要保障的是作者的權利。AIGC技術已經傷害到了人的權利。”

因而,原創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被壓縮,原創的權益正在被侵犯。時代推着每個人前進,不得不奮楫向前。

然而網文,只是AI入侵人類生活的冰山一角,其在人類生產和應用過程中存在諸多侵權風險。

今年4月23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了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

職業配音演員殷女士發現自己的聲音未經允許被使用在短視頻解說中。

原來她此前曾參與錄製的文化傳媒公司,將錄音製品提供給了一家軟件公司,該公司將作品素材進行AI化處理,生成文本轉語音產品進行出售牟利。法院最終判決,被告某文化傳媒公司、被告某軟件公司向殷女士賠償經濟損失25萬元。

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和監管缺失,讓各行各業從業人員憂心忡忡,與此同時,國外也在進行激烈的維權。

去年7月,好萊塢爆發了63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演員和編劇,數月的停擺導致影視作品數量大幅減少。即使在去年9月底達成共識,而今諸多條款仍未能落實。

這些都暴露了法律法規滯後於科技發展的弊端。

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劉偉表示:“對於如何深層次處理AI侵權問題,政府層面正在推進立法。目前清華、北大、中國政法大學都提出了AIGC有關草案。”

環球經緯的律師方梓楠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分析:“AI始終是一門重要的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裁判規則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產業的鼓勵和保護,避免‘立法走得太前、行業走得太后’,蛋糕還沒做好,一羣人等着下刀的情形出現。”

目前看來,AI取代各平臺內容生產只是時間問題,這意味着未來將面臨更多不確定。

某天,筆者在發微博的時候,發現很快有人留言,原來是微博平臺的AI助手,回答內容也像模像樣。腦海裡冒出一個恐怖的設想,平臺完全可以自產自銷:AI生成內容——AI評論互動——AI轉發點贊。形成一個閉環的產業鏈。數據造假可太容易了,數字生命永動機一般的循環、刷新流量、製造漂亮的KPI。

如果AI不加限制的擴張,最終會導致越來越兩極分化。一種是螺旋式向下,劣幣驅逐良幣,網絡市場將充斥着“奶頭樂”,形成平臺壟斷的局面;另一種是螺旋式上升,劇場效應,被動陷入“內卷式”的惡性競爭。

而在這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AI技術的發展和人爲的利用,AI發展勢不可擋,人爲控制卻有跡可循。

結尾

結合最近的電影《抓娃娃》,這個講述白手起家致富的“羅馬人”家庭“沒苦硬吃”的雞娃故事,其實某種意義上與AI發展形成呼應。

AI如同人類“孕育”,需要被“教育”的一個“孩子”。

劇中的“馬繼業”像是被父母設在《楚門的世界》框架下的AI,電影中父母極端的控制慾讓人窒息,觀照當下,我們無法對AI處處設限、掣肘生長,卻需要時刻提防AI意識覺醒。

有句話叫,人性就像流動的水,沒有極端的惡,也沒有極端的善。

AI也是如此,你只能引導,讓它流去他該去的地方。

作者:賈不假

編輯:旺旺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財狗商業評論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文章提及或者展示關聯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