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 意味着資產配置向2016年看齊嗎?

在價格信號持續疲弱的背景下,“反內卷”是當下最重要的政策主線之一,自2024年7月政治局會議,到今年兩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7月中央財經委會議,政策強度持續提升。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的政策敘事,無疑讓人聯想到2016年的供給側改革。

而2016年是讓投資人興奮的。2016年發生了什麼?商品迎來大牛市,股票資產等來了“健康牛”,債券先揚後抑,由牛轉熊。

那麼,當下的反內卷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有何異同?“反內卷”,意味着資產配置向2016年看齊嗎?

(一)本輪反內卷和上輪供給側改革有何異同?

1)何爲反內卷?

根據 7 月 1 日《求是》雜誌《深刻認識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文章,“內卷式”競爭主要涉及企業和地方政府兩類行爲主體。

企業端表現主要有3種:

一是,低價競爭。企業主要依賴價格戰獲取市場份額,以超低價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

二是,同質化競爭。企業忽視對產業規律和自身實力的考量,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點跟風擴產,導致產業內重複建設嚴重,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三是,宣傳營銷“逐底競爭”。一些企業在廣告、渠道推廣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而產品質量和服務卻未相應提升,市場競爭陷入只重宣傳、不重品質的不良循環。

地方政府行爲也體現爲3類:

一是,違規補貼。地方政府爲招引企業、培育產業,人爲製造政策窪地和實施不公平非普惠的優惠政策。

二是,盲目上馬。基於不正確的政績觀,不顧地方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情況,盲目上馬新興產業、重點產業,造成行業內大量重複建設和生產過剩。

三是,市場分割。爲保護本地市場、扶持本地企業,設置或明或暗的市場壁壘,區別對待各類企業,破壞公平競爭秩序。

2)形成原因的差異:內卷的原因更多元,上輪產能過剩更多指向經濟週期問題

對比本輪反內卷和上輪供給側改革的形成原因:

①上輪產能過剩更多指向經濟週期問題。2015年-2016年,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2008 年金融危機過後,國內在“四萬億”等大規模刺激政策之下,產能快速增長與需求週期性回落之下帶來供過於求的問題。

②本輪內卷原因更多元,淘汰落後與過剩產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體而言,既存在宏觀經濟層面的供需失衡,更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制度問題。如新興行業出現供需結構性矛盾、維護公平競爭環境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發展模式路徑依賴和短期主義傾向明顯。

3)表現形式的差異:當下更聚焦新興製造業中下游,上輪聚焦於上游資源品

二者宏觀背景的差異帶來表現形式的差異。以資本開支/(折舊+攤銷)衡量企業擴張情況,以總資產週轉率衡量產能利用率、以毛利率衡量價格情況,篩選當前“內卷”程度更高的行業,會發現:

上一輪供給側改革過剩行業集中在上游資源品。底層源於前期經濟繁榮帶來的投資慣性,最終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典型如鋼鐵、煤炭、建材等。

本輪反內卷涉及到的行業以中下游的製造業爲主。如新能源等行業,市場化程度更高。同時,“無序競爭”會損害中小微企業現金流,進一步傳導至就業民生。

4)政策目的和政策邏輯差異:當下重在構建統一大市場,上輪重在改善企業短期盈利

基於實際環境的變化,政策目的和政策邏輯也會有較大差異。

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較爲直接,政策主要目的就是解決當期過剩產能和企業利潤萎縮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改變經濟底層發展邏輯。在具體的方式上,以行政主導,供需兩側同步發力。供給端,聚焦“去產能”,如關停、限產等,使得國內週期品供需格局快速改善。需求端,棚改貨幣化帶動需求大幅回升。

本輪反內卷需要着眼長期,兼顧多方面。一方面,需要推動落後產能的退出,需要對接當前的經濟結構轉型。另一方面,當前內卷涉及地方政府、金融機構財務壓力,涉及穩就業、穩企業。在具體方式上,更聚焦於制度層面的改革和完善,引導企業向創新差異化轉型,破除地方保護。同時,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需求側的配合或也更爲溫和。因此,政策效果的釋放強度和節奏更爲溫和。

(二)資產配置向2016年看齊嗎?

1)2016年國內資產表現:商品迎來大牛市,A股等來了“健康牛”,債券先漲後跌

2016年,是投資人豐收的一年。

自2016年2月發佈具體行業去產能措施以來,截至2016年底,大宗商品迎來大牛市,南華商品指數上漲52%。A股市場等來了“健康牛”,萬得全A全年上漲20%,上游行業漲幅在30%左右。債券市場先揚後抑,由牛轉熊,中債綜合財富總指數上漲2%。

2)本輪商品怎麼看?

本輪反內卷主要聚焦的行業並非黑色板塊相關的傳統行業,而是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電商平臺等新興行業。同時,由於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有效地實現了行業整合與產能去化,傳統上游資源品的資本開支擴張情況並不嚴重。因此,短期對於傳統上游資源品影響或較低。

此外,從政策邏輯來看,本輪政策焦點以中下游製造爲主。對於初期的上游商品來說,或會帶來需求的小幅下行。當然,當下遊競爭格局優化後,當終端需求改善後,有望再度拉動上游需求。

3)本輪權益怎麼看?

對於A股市場而言,當前與2016年的市場相比:

估值起點類似,萬得全A估值爲17~19倍。

相較於2016年市場的不足之處在於:當前已有的提振需求側的政策相對溫和。

相較於2016年市場的優勢在於:政策強調穩住股市,中央匯金公司擔任“類平準基金”角色。內外流動性環境更友好。產業趨勢層面,當前正處在AI產業浪潮上行期。一方面,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有望提振市場風險偏好。另一方面,也會催生很多結構性機會。

結構裡,聚焦於市場關注度很高的新能源行業加以討論。從政策落地速度來看,基於目前汽車行業的特點,反內卷政策成效或有望率先落地,這也給市場帶來了相關想象。對於鋰電而言,價格內卷程度相對較低,已在執行的政策是實行控產,但盈利改善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對於光伏而言,所面臨的情況最爲複雜,但從終局思維來看,提升品質,產品差異化是最終生態。當前行業估值低,潛在彈性高,但或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

4)本輪債市怎麼看?

對於債市而言,相比於2016年,最大的差異或在於當前市場對於需求側的政策預期相對平和。

一方面,本輪政策效應仍需要一定的時間觀測。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過渡階段或決定當期經濟彈性相對有限。

此外,當下反內卷需要兼顧地方政府和金融系統的債務壓力。在反內卷的過程中,穩增長過程中,貨幣協同財政內核邏輯不變。

策略上,當前利差相對逼仄,利率也來到低位。規避尾部風險,不在利率低位博弈長久期收益。在波動中做波段,把握中性久期的靜態票息,收益率預期彌補轉向優質“固收+”。

(文章來源:富國基金)

(原標題:“反內卷”,意味着資產配置向2016年看齊嗎?)

轉自:滾動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