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綠支持者逐漸見底的「政治效能感」
▲綠營支持者的「政治效能感」已經在一年內逐漸見底,因此不願意去協助這個二次傳播,而因此讓整個政策資訊傳遞更加坐困愁城。(圖/記者林敬旻攝)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過去一年,各黨派的支持度並未有很大的改變,但在大罷免前後,賴清德總統的滿意度顯著下滑,雖然賴團隊開始在大罷免之後於宣傳方式以及人事組成上出現改變,但是這些改變是否能夠挽回滿意度?要挽回滿意度,最後仍須爭取中間選民。
但在目前資訊管道逐漸壁壘化與分衆化的情況下、加上中國可能對流量的操弄,使得爭取中間選民改變態度的第一步「讓中間選民聽到賴政府傳達的資訊」這件事就困難重重,更別提第二步「聽到資訊後改變看法」了。
當政府直接傳遞資訊不可行時,就只能依賴二次傳播,也就是由政黨的支持者協助把資訊擴散出去,這也已經是社羣網站普及化之後必然的現象,現在看網紅政治分析的人早就超過去看政治人物粉專的人了。
如何維持政治效能感? 就看所政治人物能否落實自己支持的政策
而就在這個節點,就出現目前所遇到了困境:綠營支持者的「政治效能感」已經在一年內逐漸見底,因此不願意去協助這個二次傳播,而因此讓整個政策資訊傳遞更加坐困愁城。
在學術上,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民衆主觀上覺得,自己在政治上花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是否可以帶來回報,也就是「反映民意有用」、「這票投下去有用」,也就是發聲跟出來抗議、投票可以轉化爲實際被落實的法律與政策。
政治效能感與政策偏好的最大差異在於,一個人可能對於某些政策有喜歡或討厭的看法,但當這個人沒有政治效能感時,他可能覺得說出來也沒有、爭取也沒用,反正不會有改變;但當一個人具有政治效能感時,就會願意站出來力挺、尋找相關貼文按贊、在網路上打筆仗、把這個政策的好傳給周遭朋友、花時間出來投票給支持同樣政策的候選人。
換句話說,政治效能感是把政策偏好轉化爲選票的重要工具,也是讓資訊二次傳播得以實現的重要心理機制。
如何建立或維持政治效能感?其實就是看所支持的政治人物是否有真正落實自己支持的政策。無論是當年蔡英文政府推動同性婚姻、柯文哲上班第一天拆除忠孝橋引道(雖然有很多前期準備),這種「徙木立信」的策略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實現,都是讓支持者可以維持政治效能感最簡單的方式。
▼當政府直接傳遞資訊不可行時,就只能依賴二次傳播,也就是由政黨的支持者協助把資訊擴散出去,現在看網紅政治分析的人早就超過去看政治人物粉專的人了。(圖/記者林敬旻攝)
藍白支持者認爲他們投資有回報
但在過去一年,國民黨跟民衆黨的支持者反而具有極高的政治效能感:藍白的政治人物答應要普發一萬,然後行政院就真的發了;藍白的政治人物說要增加地方政府分配金,然後就增加了;藍白政黨答應要卡住大法官,然後就成功卡住了;藍白政治人物說大罷免後就會把柯文哲放出來,然後柯文哲就正好被放出來了。
這些重大的案例,都讓支持國民黨跟民衆黨的選民非常有感──無論方法與合法性,他們支持的政治人物是真的說到做到,也不枉藍白選民們頂着被綠營支持者嘲笑責難的壓力,畢竟一次次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這也可以解釋爲何當柯文哲保釋離開法院時,獲得民衆黨支持者熱烈的歡迎,因爲它們主觀上就認爲過去這段時間的上街、到土城陪阿北,都是值得的投資,也獲得最終有效的結果。
這些高漲的政治效能感,讓藍白支持者樂於分享他們政治人物的其他主張、以及說到最到的能力、以及其他附帶的各種真假難辨的資訊與短影音,給其他尚未決定的無黨派選民。
這也讓藍白支持者更有底氣在網路上與其他不同的聲音作戰,因爲過去這段時間一次次的勝利讓他們相信這些作戰都是有用的,最終會有回報的,而他們支持的政治人物也不斷透過功績來回報他們,形成正向循環,讓大罷免的藍營動員能力高於綠營。
相較之下,過去一年多來,綠營的支持者的政治效能感逐漸下降並逐漸見底。雖然潛艦完成、運動部成立、趕走武統陸配、增加交通安全管制、陸委會定義敵我等政策的確有落實,股票也持續創新高、房價逐漸穩定,但是賴清德在競選期間並未特別推動或宣示推動會讓既有綠營支持者亮眼的政策,隨後因爲分立政府也讓政治議程一直受到在野黨多數的立法院主導,讓綠營支持者辯護的一萬元還是被普發、大法官還是被卡住、財劃法還是被通過落實、核能政策舉棋不定,絕大多數的重大政策討論都是由在野黨發動,而執政黨僅在少數提出對案或者根本沒有對案而僅是口頭反對後照案通過等。
這些經驗,使得許多綠營支持者都覺得,就算花時間投入網路筆戰,最後可能也沒有效果;想要幫政府宣傳政績,但並沒有政府主導可以琅琅上口的政績來幫忙宣傳。
當這些政治效能感低落時,就可以看到許多綠營支持者寧可意氣用事的開始發降智圖卡、自稱中間選民、開始不管世事準備看戲、甚至反串敵營等,這些都是在心理上的期望與實際得到產生重大落差、政治效能感大幅降低時,所啓動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
▼這些高漲的政治效能感,讓藍白支持者樂於分享他們政治人物的其他主張、以及說到最到的能力、以及其他附帶的各種真假難辨的資訊與短影音,給其他尚未決定的無黨派選民。(圖/路透)
綠營政治效能感低 等於把輿論市場公共領域拱手讓人
而當綠營支持者政治效能感低,而讓對政策以及執政黨的支持無法轉化爲實際行動以及協助二次傳播時,也等於是把整個輿論市場公共領域拱手讓人,不只讓境外資訊操弄更爲容易,也讓藍白的宣傳更簡單擴散,甚至得以截胡政府政績納爲己用,使得政府的宣傳反而成爲反效果。
這些趨勢造成的影響會隨着時間拉長而更爲險峻,尤其是當中間選民因爲這樣的公共領域轉變而開始習慣把在野黨的資訊宣傳當成主要資訊來源之後。
在憲法上與法律上,許多妥協是必要或不可避免的,但妥協帶來的政治後果就是不同羣體間政治效能感逐漸拉大差異。但對於具有執政權的執政黨來說,要重新挽回支持羣衆政治效能感並非難事,畢竟執政權纔是真正能夠把政見執行的單位。
當執政團隊有辦法做到幾項其支持羣衆特別在意已久的政策,並認真宣傳說到做到的特質,就能夠重新建立政治效能感,之後纔會有第二步的二次傳播與擴大支持基礎。
▼當綠營支持者政治效能感低,而讓對政策以及執政黨的支持無法轉化爲實際行動以及協助二次傳播時,也等於是把整個輿論市場公共領域拱手讓人。(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