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天平逐漸傾斜 綠營「亡國感」不足、藍營「亡黨感」增溫

▲罷團「護國大遶境」誓師。(圖/反共護臺志工聯盟提供)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臺灣每次大選,統獨、兩岸關係和國家認同就一直是決定勝負的最重要議題。這次的大罷免原本綠營設定的主軸也是「抗中保臺」,並以此激發深綠支持者的熱情,但由於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在投票前夕政治議題越來越發散,大罷免已經越來越難以聚焦。

兩岸關係一直是重中之重 「亡國感」成爲大選關鍵字

蔡英文2016年就任總統後接連推出多項改革,就職不到一年民調就出現死亡交叉,且一直低迷不振。蔡英文的前兩年任期,甚至都沒有舉行就職週年記者會,第一個週年是藉5/19接見「2017年海外華文媒體人士回國參訪團」的場合,發表就職週年談話;第二年則是以接受《沃草》的「2018總統給問嗎?」網路直播,取代520就職週年記者會。

直到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發表「習五點」,蔡英文才突然「撿到槍」、化身「辣臺妹」,支持度才逐漸上揚。但蔡英文的支持度還是不夠高,賴清德才會在2019年民進黨內初選挑戰蔡英文,最終透過黨內運作修改初選遊戲規則和時程,才擊敗賴清德贏得初選。

韓國瑜2018年底當選高雄市長,氣勢如日中天,卻因爲2019年訪港進入中聯辦,引發綠營強烈的批評,最終被貼上「親中」的標籤。當年國民黨總統初選紛擾不斷,先是有黨主席吳敦義卡朱立倫、王金平,後又郭臺銘的加入,搞得藍軍烏煙瘴氣。

韓國瑜同時揹着「落跑市長」、「親中」、「草包」等多個標籤參選總統,最終以552萬票、38.61%得票率慘敗,蔡英文也催出史上最高的817萬票,奠定了黨內無人能挑戰的地位。韓國瑜則於2020年6月被高雄市民罷免。

總統大選關乎國家未來的走向,兩岸關係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而從「習五點」之後,「亡國感」就成爲大選的關鍵字,不僅讓蔡英文在2020年高票連任,之後國民黨的兩岸主張也一直被綠營壓着打,就連2024年郭臺銘引發的風波和藍白合破局,也都與國民黨兩岸主張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無獨有偶,韓國瑜當年被罷免是因爲進香港中聯辦被貼上親中的標籤,這次大罷免的遠因則是去年4月新國會開議不久,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就率16名立委赴北京見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國民黨不僅再次被貼上「舔共」的標籤,所有朝野衝突也都被綠營指爲承中國之命爲禍臺灣。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發表「習五點」,蔡英文才突然「撿到槍」、化身「辣臺妹」,支持度逐漸上揚。(圖/路透社)

綠營策略就是要把大罷免比照大選 打成國家認同之戰

綠營的策略就是要把大罷免比照大選,打成國家認同之戰、激起年輕族羣和支持者的亡國感,也一度獲得巨大的成果,今年3月亞亞案最熱時,賴清德和民進黨的支持度創下新高,而國民黨的好感度則跌到前所未見的谷底,直到川普關稅的衝擊,才分散了國人關注的焦點。

雖然同樣是主打「亡國感」,但總統、立委「二合一」選舉與大罷免畢竟不同,總統、立委選舉是決定國家的未來,而大罷免只是改變國家的未來。選錯總統可能「亡國」,而大罷免無論成敗,總統都是賴清德、行政院也都在民進黨手上,所以強度上就差了很多。

如果說,總統大選會激發民衆的「亡國感」,大罷免則只有「救國感」。對認同大罷免的民衆而言,大罷免若能成功,賴清德和民進黨的處境會好得多,國家可能更上軌道,但大罷免即便失敗,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談不上更大的危機或危險。「亡國感」與「救國感」一字之差,投票動力和強度就差了一大截。

蔡英文時代,「習五點」和「一國兩制」的陰影確實籠罩在臺灣民衆的心底,但過去幾年中國機艦不斷繞臺,民衆早已習以爲常,雖然多數人對中國不滿,但恐懼和威脅的心理已經大減。

蔡英文時期對岸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但賴清德就職以來的兩岸衝突和矛盾,很多是政府刻意導致,兩者的強度也不相同。

加上近期內有南部風災、外有關稅陰影,對多數人而言,當下最大的困擾可能是家園重建、可能是關稅衝擊,而不是對岸的威脅。民進黨在大罷免打了半場的好球,卻在最後投票的關鍵時刻無法鎖定議題,有的綠委關注南部通訊無法恢復、有的關注在臺師大抽血案,更多的人則憂心關稅談判的結果、對經濟可能的衝擊。

賴清德和綠營政要因爲國內外因素,無法在罷免最後階段站在第一線訴求支持者,只能打擦邊球,把主場交給曹興誠等側翼。

相反的,藍營各大諸侯則沒有這種顧忌,每天南征北討、火力全開,隨着投票日的接近,原本對國民黨無感、對大罷免冷淡的藍營支持者,「亡黨感」也逐漸被激起,擔心若真的大罷免成功,行政、立法、司法全面失守,再無人能制衡賴清德。

綠營想要的「亡國感」或「救國感」無法成爲社會主流的議題,藍營的「亡黨感」卻逐漸增溫,大罷免的天平也逐漸往藍營傾斜。

▼藍營每天南征北討、火力全開,隨着投票日的接近,原本對國民黨無感、對大罷免冷淡的藍營支持者,「亡黨感」也逐漸被激起。(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