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總「腹脹」打嗝放屁 小心是「SIBO」恐變腸漏症
▲醫師提醒,腹脹若排除疾病,可能是SIBO。(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腹脹」的原因很多,臨牀上會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和大腸鏡檢查,若無異常仍反覆腹脹,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醫師指出,SIBO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若長期未處理,可能造成「腸漏症」。
SIBO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因而出現腹脹、打嗝等問題。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指出,許多SIBO患者在脹氣初期會自行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卻反而越吃越脹,這是因爲小腸細菌已經過度增生,再攝入過多益生菌或益生質(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細菌的食物),等於是「餵養」了過多的細菌,導致產氣更嚴重,反而加重不適。
SIBO可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診斷,治療上除了可考慮草本抗菌或短期抗生素外,「低FODMAP(低腹敏)飲食」,像是常見的洋蔥、大蒜、豆類、某些水果(如蘋果、芒果)、乳製品、代糖等,也是實證支持的方法之一。
徐兆甸說,雖然這些食物在健康飲食中常被推薦,但對某些腸道敏感、細菌過度增生的人來說,反而容易產氣、造成腹脹不適,低FODMAP飲食就是短期限制這類高發酵性食物,讓腸道減少「餵食細菌」的食物,幫助脹氣症狀緩解,進一步找出個人耐受度較差的食物來源。
研究發現,超過八成的腸躁症患者同時存在SIBO問題,而七成患者在採用低FODMAP飲食後可有效緩解症狀。徐兆甸提醒,對於長期腹脹或反覆出現腸躁相關症狀的患者,確認是否合併SIBO,是釐清病因的關鍵,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