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國強委員:用人工智能“種”出林業未來
原標題:範國強委員:用人工智能“種”出林業未來
“傳統的林木育種週期長、效率低,一個優良品種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才能培育出來。”在長年的科研生涯中,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範國強委員發現,這種“爺爺栽樹、孫輩乘涼”的漫長週期,早已與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去甚遠。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破解林業發展的“育種困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是爲了“會育種”,更是爲了“慧育種”。“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可以精準預測林木性狀、快速篩選優異基因、智能優化育種方案,從而大幅縮短育種週期、提升效率與精度。”範國強委員介紹。
然而,要實現技術的完美應用並非易事,不同林區採用不同的數據標準,導致跨區域數據共享猶如“方言對話”,讓AI模型聽得“一頭霧水”。“因此,建立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統一數據標準與共享機制同樣重要。同時,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林木人工智能育種核心技術攻關。”範國強委員說。
在科技加持下,更多優質、高產、抗逆的林木新品種將爲國家木材安全、生態安全以及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撐,助力林業發展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記者 嶽佳儀 丁豔)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