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大罷免的勝利也是一記警鐘

(圖/本報系資料照)

罷免原本是憲法賦予人民最直接的民權,旨在監督與制衡不適任的官員與民代。然而,民進黨卻將這制度徹底扭曲爲赤裸裸的政治鬥爭,用所謂「大罷免」去清除國會監督力量,妄圖達成一黨獨大的目的。這一次,絕大多數人民用選票拒絕仇恨動員,否決了政治清算,這是臺灣民主的勝利,值得重重書寫一筆。

然而,這場勝利的背後卻潛藏更深層的隱憂。民進黨此次「大罷免」的核心論述並非只是指控國民黨立委行爲不當,而是赤裸地貼上「不反共」、「中共同路人」的標籤,甚至由賴總統親口將其稱爲「雜質」。罷免的意義從民主監督變成政治清洗,從理性批判墮落爲道德獵巫。

民進黨會否因爲這次「大罷免」的失敗而修正呢?依照資深媒體人李豔秋女士的精闢解讀,即便在罷免失敗的當晚,民進黨的記者會上,重點也不是在檢討施政,而是強調「罷免是民團發起,和民進黨無關;罷免大失敗是民團輸,不是民進黨輸,而且中國在幕後操縱,所以民進黨爲什麼要有人負責下臺呢?」民進黨的「反共護臺」路線不僅不會動搖,反而將更加強化;「未來不論任何選舉,中共同路人的紅帽子仍是致勝的唯一法門」。

此次罷團領銜人之一的曹興誠先生也表示,「大罷免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沒有輸,畢竟許多『抗共保臺』的同伴,都站出來表態了。」

更令人憂慮的是,國民黨在整場過程中,既不願、也不敢正面挑戰民進黨的「反共」論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甚至公開表示「反共是國民黨的黨章」,國民黨「反共」,但「要和平」。我們很難想像「反共」可以等於「和平」,這顯示,國民黨缺乏能與民進黨區隔開來的「兩岸和平論述」,最終只能跟隨民進黨的話語體系,讓「反共護臺」成爲臺灣政治主流的政治正確論述。

「反共護臺」的背後是什麼?是無止境的軍備擴張,是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道路。在大罷免期間,國民黨不僅公開支持提高國防預算佔GDP的比率,更對特別條例中追加的1500億軍費全盤贊同。當藍綠白三方在這個議題上毫無差異時,賴清德的「高政治上層戰略」幾乎已經成功:讓「反共」成爲政治正確,讓「增加軍費支出」成爲必須,讓「和平」變成禁忌。

這場反大罷免之所以成功,固然來自藍白合作、人民對仇恨動員的厭惡、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的失言,以及颱風災後民進黨漠視民生的失分;然而,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民進黨雖輸了罷免,卻守住了話語霸權,甚至藉由國民黨的跟隨而更鞏固了「反共護臺」的政治框架。

這正是臺灣面臨的最大風險。如果全臺政黨都在「反共」框架裡競逐,無人敢談「如何創造和平」,那麼兩岸關係只會越加緊繃,戰爭的陰影將不可避免地籠罩臺灣。

「反大罷免」的成功值得慶賀,但也清楚提醒我們:這次由於柯文哲因素,讓藍白在厭惡民進黨一事上取得合作的交集,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2026地方選舉、2028總統大選,民進黨必然繼續以「反共護臺」作爲選戰議題。如果藍白不能在兩岸政策上形成共識,或國民黨依舊用現有方式迴應,缺乏完整的「兩岸和平方法論」,會很容易被困死在民進黨的「高政治大論述」陷阱中,這不僅對選舉不利,也會輸掉臺灣的和平與安全。

「反大罷免」的勝利也是一記警鐘:拒絕仇恨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是跳脫「反共護臺」的陷阱,重建以和平爲核心的國家戰略。否則,今天的歡呼,恐怕將成爲明日最沉痛的迴音。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