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杜紫軍:兩岸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

重慶・臺灣周活動「兩岸信息通信合作合作發展研討會」16日舉行。本次主題「智聯新程——攜手兩岸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記者陳湘瑾攝影/攝影

重慶臺灣周活動「兩岸信息通信合作合作發展研討會」16日舉行。本次主題「智聯新程——攜手兩岸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探討兩岸在新能源車和網聯車等領域的合作。兩岸企業家峰會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杜紫軍表示,兩岸的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務實對接模式是兩岸在企業轉型升級中最需要的做法。

兩岸企業家峰會方面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劉利華表示,大陸正在積極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將其視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製造強國、交通強國等關鍵一環。大陸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勢頭強硬,在產業應用、關鍵技術、測試、示範等方面進展顯著,已經實現輔助駕駛大規模應用,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路雲一體化也處於小範圍測試驗證,轉入規模化應用發展的關鍵時期。

他表示,臺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精密機械及半導體等全球領先,能爲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提供關鍵技術,兩岸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推動兩岸產業煉、供應鏈深度融合,有利於兩岸企業共同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複雜變化。

兩岸企業家峰會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電電公會顧問杜紫軍表示,從去年到今年,電電公會企業界跟重慶汽車界經過溝通互動,進展非常快速,成果也非常豐碩。今年四月,電電公會與重慶市臺辦組織多家臺資企業走進重慶的長安汽車和賽力斯汽車,兩岸企業家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技術進行熱烈討論,雙方不僅深化對市場需求的理解,也開啓潛在合作機會。

杜紫軍表示,這樣務實對接模式,正是兩岸在企業轉型升級中最需要的做法。兩岸的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正是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最大底氣。電電公會將持續協助更多臺企,將技術融入重慶的汽車供應鏈,來推動臺商參與車路雲一體化的試點,加速自駕技術商業化的落點。

英業達資深副總經理陳逸萍在參與本次研討會時提到,兩岸在新能源車方面可以在供應鏈、市場經驗、次系統整合等可以合作,也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和車廠、網聯等廠商合作。他指出,在汽車電子方面,臺灣在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持續推動汽車電子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臺灣ICT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廣泛的供應鏈網路,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臺灣有成熟的半導體上中下游產業鏈,在建立車用高階晶片自主設計能力、建立車用高功率晶片自主設計能力等有領先地位。

兩岸企業家峰會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電電公會顧問杜紫軍表示,兩岸的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正是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最大底氣。記者陳湘瑾攝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