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新能源汽車發展 智駕、補能、電池回收成焦點

圖蟲創意/供圖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梅雙

今年全國兩會上,汽車產業的受關注度依然很高。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數次提及了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內容。包括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

在採訪過程中,多位代表委員呼籲汽車產業應該堅持良性競爭,這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形成了良好呼應。在明確了產業競爭思路的同時,汽車行業作爲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其技術發展趨勢也備受關注。自動駕駛、電池回收、完善補能體系等議題,是多位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推進量產測試加快自動駕駛立法

工信部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年底,我國乘用車市場具備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的新車滲透率會接近65%。

L2級自動駕駛滲透率的提高,讓更高階自動駕駛的規模化發展成爲現實。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認爲,隨着相關企業的積極佈局,國內自動駕駛技術正在不斷壯大,並將逐漸成爲改變未來出行方式的重要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汽車董事長雷軍認爲,目前汽車產業已經邁入智能化的高級階段,智能駕駛成爲汽車工業的必爭高地。“我國L3級自動駕駛正開展上路通行試點,L4級自動駕駛示範應用穩步推進。”雷軍認爲,目前我國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初具條件,亟需加強自動駕駛功能量產應用。

基於此,雷軍建議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測試驗證,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給予自動駕駛汽車全國性測試驗證的綠色通道。

此外,雷軍建議儘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進一步擴大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力度,支持更多企業和車型試點驗證,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除了通過大規模測試來推進自動駕駛的量產進程,何小鵬還建議,可在低速自動駕駛領域,允許開展停車場無人駕駛低速泊車和低速取車的能力評估和試運營。

“通過限定場景的無人駕駛先行開放,可以讓社會公衆有個適應過程,實現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混行的軟着陸。”何小鵬認爲,通過不斷優化相關標準,積累管理經驗,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產品商業化落地,可實現從低速到高速、從封閉到開放的逐步發展。

技術探索和商業落地,離不開法律法規的護航。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完善自動駕駛標準和法規”的呼聲非常強烈。

“隨着汽車智能化新技術不斷涌現,現有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法規在測試應用、產品准入等方面,還存在規定不足或規定較爲零散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學教授付子堂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現有法律中的一些規定,與當前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需求並不相符,有必要加強自動駕駛汽車的相關立法。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同樣建議,可結合我國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建立責任認定機制,對不同等級和形態的自動駕駛車輛明確責權利。

規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完善鋰電產業鏈發展、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等議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也被頻頻提及。

全國人大代表、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建議,有關部門對當前鋰電產業各環節的副產物情況進行調研和彙總,針對具有高過剩風險和高環境危害的產品,嚴格監控相關產品的流向。同時,陳雪華建議通過成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等方式,積極鼓勵和引導鋰電行業相關企業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不斷探索原輔料單耗更低、副產物更少的綠色生產工藝。

隨着動力電池即將迎來“退役”期,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逐漸成爲汽車產業鏈的必答題。針對現行法規位階較低、現有產能明顯過剩、企業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希望儘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佈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範運營。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則建議,構建覆蓋電池生產、使用、綜合利用、報廢回收等全生命週期的信息溯源系統,確保電池流向可追溯、可監管;對規模較大、社會貢獻度高的“白名單”企業,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鼓勵規範企業做大做強;對行業產能實施宏觀調控,防止無序擴張和重複建設,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消除新能源汽車“補能焦慮”

隨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能源汽車續航問題也愈發受到重視。

雷軍建議,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建立統一平臺,推動車企和樁企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讓用戶能在統一平臺獲得可用充電樁的信息,避免閒置或低效使用。

同時,雷軍建議制定統一的超充設備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優先推進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資源地段存量的大功率快充樁互聯互通。

全國人大代表、國軒高科試製工程分院試製機加部總監姚金健建議,加大對移動補電領域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移動補電設備的研發、生產及農村地區設施建設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支持,對“車網互動”“錯峰補電”等創新模式的企業予以運營獎勵。

在完善基礎設施規劃和政策配套方面,姚金健建議,將移動補電設施納入城市更新和鄉村全面振興規劃,爲新建社區保障安裝條件,並制定統一的技術和安全標準。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協同。設立國家級研發基金,突破快充技術、智能調度和電池利用等關鍵領域,支持“光儲充一體化”模式及供應鏈本地化。

除了充電,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也頗受關注。馮興亞指出,目前全國乘用車換電站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換電建設成本高企、規劃佈局整體滯後、電池標準缺乏統一等問題尚待解決。

對此,馮興亞建議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佈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多措並舉化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