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青壯年族羣,患者每天如廁數十次,甚至面臨「肚破腸流」的困境,重創生活品質。近日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以減少患者因給付中斷而出現併發症,所造成的身心痛苦與社會成本,目前已獲超過5000人附議。

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由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病患每日如廁10到20次,醒着時幾乎與馬桶爲伍,甚至出現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瘻管導致糞便從肚皮、生殖器滲出,還可能「肚破腸流」重創生活品質。長期若未妥善控制,將大幅提升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罹患腸癌的風險。

近日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目前已獲5000人附議,達成案門檻。(翻攝自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

然而,目前健保對 IBD 進階治療(如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不僅給付門檻極高,使用1年後即被迫停藥,病人常在療效剛見成效時被迫「下車」;若再次申請用藥,須等待復發並經3個月觀察期,部分病人甚至苦等近半年。這種制度設計,讓本可穩定工作的患者陷入反覆復發的惡性循環,身心承受極大壓力,也造成健保資源無謂消耗。

爲呼籲政府重視這羣被制度遺忘的病友,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

提案人和臺灣腸治久安協會、臺灣腸保健康協會強調,這項政策不僅是醫療平權的落實,更是整體國家利益的考量。IBD 病友多爲青壯年、學子與就業人口,是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來源,若能穩定用藥,病患能如常人般就學、就業、納稅、育兒。反之,一旦復發,不僅需住院、手術,甚至可能因病中斷人生規畫,國家亦將痛失寶貴的人力資源。從健保支出來看,病友在用藥空窗期間復發所需的住院、急診、手術、類固醇治療皆由健保支出,其實並不比穩定使用生物製劑來得省。

目前該提案附議人數超過5000人,已跨越成案門檻。提案人也發起問卷調查,129份填答中有75 位病患,91.3%曾接受健保進階治療的病人在1年後復發,36%在停藥3個月內復發,28%在3至6個月復發。

另外,84%停藥後再度出現腹痛、血便症狀,76%產生憂鬱、焦慮心理壓力,64%影響學業與工作,28%因此住院或急診;80.6%病友期盼延長療程,61.2%盼取消停藥3個月才能再申請的門檻。

提案人和臺灣腸治久安協會、臺灣腸保健康協會共同呼籲,這些真實經驗,不僅揭示制度對病人的殘酷,更指出健保現行政策可能「反而造成更高社會與醫療成本」,值得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