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忽血便!腸道慢性發炎恐疾病纏身 專家詳解症狀與治療
潰瘍性大腸炎常出現血便與「裡急後重」的症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高油脂、高糖分的西化飲食衝擊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這類病患需接受長期藥物控制、定期的腸鏡追蹤。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臺灣腸治久安協會將於5月3日舉辦IBD病友會,現場將安排專業講師分享健康資訊,與互動闖關遊戲,讓民衆輕鬆學習健康與疾病管理。
臺灣腸治久安協會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總稱,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慢性腸道發炎。病人可能會有腹痛、腹瀉、血便,甚至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及發燒等症狀。但由於每位患者腸道受侵犯的範圍與程度不同,症狀表現也會有所差異。
潰瘍性大腸炎的病竈是侷限在大腸的連續性發炎,直腸最常被侵犯,偶而也會侵犯到迴腸末端。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腸壁纖維化、腸道的節段消失,甚至腸道縮短,而發炎後再生的黏膜則造成腸道內壁凹凸不平,形成「僞息肉」,甚至產生惡性病變。
克隆氏症則可侵犯到整個消化道,在腸內的變化是呈跳躍式的一段一段發炎。相較於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病竈多爲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擴及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容易發生狹窄、膿瘍及瘻管等合併症。
潰瘍性大腸炎常出現血便與「裡急後重」的症狀;克隆氏症主要的症狀則是發燒、血便、腹痛與腹瀉,並常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如肛裂、瘻管、膿瘍等。爲幫助民衆正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臺灣腸治久安協會將在5月3日於臺大景福招待所舉辦IBD病友會,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解答疑問,並設有懷舊主題的衛教闖關活動,讓大家在活動中更加了解IBD的健康與治療訊息,邁向順腸人生。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8ThQNnQEAG4LMx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