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協商”能讓網貸延期嗎

“法務協商”騙局高發且難立案。消費者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的同時,建議短視頻平臺對“法務協商”等關鍵詞強制添加風險提示,並進行嚴格篩查,儘可能壓縮黑灰產引流空間。

近期,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密集發佈風險提示,提醒公衆警惕非法代理維權中介的詐騙行爲,揭示貸款協商背後的風險,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張明(化名)因創業失敗,揹負了50餘萬元的信用卡債務,頻繁的催收電話讓他不堪其擾。日前,他在短視頻平臺上刷到一條自稱“專業法務”的廣告,宣稱可幫助網貸逾期用戶通過法務協商實現延期免息。於是,他上網搜索相關帖子,看到多個“成功案例”,遂與短視頻博主簽訂合同並支付定金。然而,不久後銀行致電張明,稱有人以他的名義提供虛假材料進行投訴,導致其延期和減免息費訴求被拒。

張明的遭遇並非個例。當前,非法代理維權中介經常利用網絡論壇、自媒體平臺等渠道發佈信息,冒充各種諮詢公司或法律顧問騙取金融消費者信任,發佈代理維權成功的虛假案例,誘導金融消費者委託其進行代理。

消費者一旦簽訂協議,往往需要先支付高額費用。這些不法分子通常誘導消費者借新還舊或申請過橋墊資,最終收取墊資費,導致消費者債務重組後的綜合資金成本遠高於正常銀行貸款,甚至陷入連環債務陷阱。此外,消費者在提供身份證件、金融賬戶、家庭成員等重要信息後,個人信息還可能被非法利用或出售。

北京京臻律師事務所律師楊高範指出,“法務協商”騙局高發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龐大的羣體性需求,債務人在催收壓力下容易病急亂投醫;二是債務人普遍缺乏對正規流程的認知,易被“成功案例”“專業法務”話術和僞造案例迷惑。此類騙局難立案的根源在於不法分子多采用“線上引流+虛擬身份”模式,資金流向複雜、隱蔽性強、取證成本高。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近日聯合發佈的《關於推進金融糾紛調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金融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金融領域“代理維權”亂象的聯合整治,強化金融糾紛源頭治理。金融機構也在加強風險提示,比如,在今年的“3·15”金融教育宣傳活動中,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嘉善農商銀行聚焦維護權益主題,通過情境化消保視頻和組織金融知識講座等形式,提醒用戶警惕非法代理維權的危害及風險。

有專家建議,除此之外,短視頻平臺等也應對“法務協商”等關鍵詞強制添加風險提示,並進行嚴格篩查,儘可能壓縮黑灰產引流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打擊非法代理維權金融黑灰產業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執法力度。圍繞消費金融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違法行爲保持高壓態勢,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強化技術防控與大數據監測。執法部門可與各類平臺進行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篩查違規內容,打擊非法金融信息傳播。三是持續加強消費者教育。通過案例警示與科普宣傳等方式,提高金融消費者風險識別和防範能力。(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