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頻道/家族企業接班 設三道防火牆
在家族傳承的案例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們家沒有問題,只是還沒談。」臺灣九成企業是家族企業,但能順利傳到第三代的不到5%。這些企業從一代白手起家,到二代接班,往往不是輸在能力,而是輸在「制度」;沒有章法的股權、沒有設計的治理、沒有講開的情緒。
我常說:「企業若不願花錢蓋學校,就要準備花錢蓋監獄。」法律不是讓人打官司,而是讓人避免走進戰場。
我見過太多成功的企業家,卻留「法律債」給下一代。那些沒有律師專業審過的合約、沒設計的股權、沒規範的治理機制,在景氣好時沒問題,一旦市場反轉、家庭失和,所有隱患一次爆發。這些「法律債」不會出現在財報裡,但一旦出事,代價往往是公司股權被凍結、兄弟鬩牆、甚至失去整個事業。
臺灣的產業故事,多半誕生在製造業時代。第一代懂生產、控成本;但第二代、第三代要面對的是品牌化、AI、ESG、國際化。我常比喻:「在屏東種田的阿公,看不懂在臺北搞區塊鏈的孫子。」這種代間落差,常讓兩代人都很挫折——老一代覺得年輕人不務實,年輕人覺得上一代不願改變。
傳承不是改朝換代,而是讓企業導入「第二成長曲線」。當二代能用數據、AI或永續思維改善營運效率,讓老員工看到成果,那一刻,接班才真正開始。
接班的壓力其實來自於,證明的不是血緣,而是價值。我輔導過一位企業家兒子,被安排在「董事長特助」職位,卻發現自己每天只能幫忙訂便當。他不是沒能力,而是公司沒有讓他「有用武之地」的制度。後來,他重新設計生產流程,用AI優化排程,三個月內降低了20%成本,才真正贏得信任。接班不是「繼承」,而是「創造新的價值」。
我常提醒二代:「不要想取代父親,而要讓父親看見你能開創未來。」
在參與過數起家族糾紛案件裡看到,當事人不是仇人,而是親兄弟。很多人以爲有遺囑就沒問題,但遺囑只能處理「靜態財產」;企業股權是「動態資產」,沒有制度設計,所有權與經營權一定糾纏不清。我常建議要有三道防火牆:
一、股權分離。讓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避免「爲錢爭權」。
二、信託與閉鎖性公司。限制股份轉讓,確保控制權穩定。
三、顧問制度。引入律師、會計師或外部董事,建立客觀決策。
制度就是信任的外化工具。沒有制度的信任,只能靠感情;但有制度的信任,才能傳三代。
我最喜歡的一個案子,是一位生技公司二代。他接班後,發現公司資料還鎖在3.5吋磁片裡,於是推動數位轉型,讓老員工與新進人員共同開發新產品。三年後,公司營收翻倍、員工平均年齡下降十歲。那時我跟他說:「你沒有接老爸的班,你接的是未來的班。」
傳承不是血緣延續,而是思維交棒。老一代傳下的是企業的根,二代要長出企業的枝。這些年來,我在許多企業的接班案中看到一個共通點:真正成功的傳承,都從制度開始,而不是從分配開始。
如果前人願意多花一點預算在制度上,後人就不必花十倍代價在訴訟上。我常對客戶說:「家族企業的傳承,不是分財產,而是分責任;不是讓下一代接班,而是讓他們有空間創造新的價值。」前人若不願花錢蓋學校,後人就只能準備蓋監獄。而我希望,每一場家族企業的接班,都能是一場「共創未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