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紀念臺灣光復與推進統一 李義虎:兩岸問題上升長遠戰略高度

▲大陸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爲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大陸官方「首次」以國家名義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並於今天(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大會。大陸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接受採訪時表示,臺灣光復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密切相關,是抗戰成果的重要體現。他強調,兩岸同胞應共同強化歷史記憶,正確認識與敘述臺灣光復的歷史脈絡。他也強調,大陸無論是十五五規劃建議,還是2035年遠景目標,早就把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列入整體規劃,凸顯中央對兩岸問題的重視已上升到長遠戰略高度。」

參加「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大會」,大陸著名兩岸問題專家、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接受訪問表示,兩岸同胞應共同強化「歷史記憶」,正確理解與敘述臺灣光復的歷史脈絡,這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與民族情感的延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李義虎指出,臺灣光復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有着密切的內在關聯」,是抗戰成果的重要體現。他強調,「我們要把抗日戰爭勝利與臺灣光復的連帶關係講清楚,把它的歷史邏輯揭示出來。臺灣光復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他同時批評臺灣民進黨「歪曲歷史、逃避責任」,甚至試圖淡化光復節的意義,這種做法「是對祖先與歷史的愧對」。他指出,「民進黨說的那些都是廢話,因爲他們歪曲歷史,愧對祖先、愧對父母。」

談及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納入重要篇章,李義虎表示,這是從國家戰略層面整體考量兩岸問題的重要部署。「近年來,無論是五年規劃綱要還是2035年遠景目標,都把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列入整體規劃,這說明中央對兩岸問題的重視已上升到長遠戰略高度。」

▲北京於10月25日舉行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大會 。(圖/記者任以芳攝)

談及兩岸對臺灣光復節處理模式與疏離。臺灣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劉性仁首先分析大陸方面立場,認爲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實現國家統一的重要歷史事件。因此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就是要深刻銘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及國家完全統一進程。「以現在兩岸關係,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對於大陸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劉性仁表示,隨着兩岸關係複雜,臺海情勢呈現高度風險,兩岸認同及認知都出現疏離感,賴清德政府認爲臺灣光復與大陸無關係,「冷處理」歷史話語權。大陸方面則用法理事實捍衛歷史,強調「聯大2758號決議」臺灣光復是中國的事,兩岸對於這段重要歷史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劉性仁也建議,假設臺灣光復要發揮重大的兩岸意義,臺灣民衆必須設法找出更爲廣闊的兩岸發展空間,並且使切身利益得到更充分保障,兩岸認同疏離是客觀的現實,當今之計就只能逐步改善兩岸關係,並拉近心理距離,發揮臺灣光復重大的兩岸意義。

劉性仁指出,在臺灣社會,光復的歷史意義則存在分歧。由於歷史教育與社會認同差異,許多年輕一代對臺灣光復缺乏情感連結,甚至質疑其正當性。光復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但是否「正式合法歸屬」的爭議在部分輿論中仍存在。

「國際層面,《舊金山和約》雖規定日本放棄對臺主權,但未明確指定臺灣歸屬,使臺灣在國際上形成模糊戰略空間。」劉性仁進一步分析,大陸以光復爲歷史根據,主張「一中原則」,部分臺灣學者及政治團體則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認爲法律程序不完整,兩岸對光復的解讀因此無法統一,成爲各自表述的節日。

他也強調,歷史與現實均顯示,臺灣自1945年脫離日本管轄以來,即由中華民國行使完整主權。臺灣擁有獨立的司法、立法及行政體系,未受他國干預,實際上並不存在「未定」狀態。若臺灣地位真未定,理論上應設有國際監督或託管安排,實際上從未有此安排。

劉性仁指出,但是國際社會也並未將臺灣視爲「無主地」或「託管地」,而是實質上視爲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實體。因此「臺灣地位未定論」並不符合國際法與歷史事實,臺灣光復更有成爲兩岸紀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