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news 精選/川普挑撥歐盟與陸關係 歐盟要怎麼突破夾心餅乾困境?

歐盟正陷入美中壓力夾擊的困境。美聯社

美國的施壓與中國對稀土金屬的出口限制,正在擾亂歐盟的供應鏈,不僅對氣候目標帶來挑戰,也凸顯歐盟日益依賴對外來資源的弱點。

歐洲國防政策的脆弱性,給了華府施壓的空間,持續施壓要求放寬環保法規,並且試圖挑撥歐盟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如安世半導體(Nexperia)執行長去職所顯示的情況。

歐盟正卡在美國的經濟脅迫和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之間,使這個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集團更加脆弱,不得不屈服於華府的要求。

美國也抓住了歐盟的這種弱點,在歐盟與中國大陸之間製造摩擦。安世半導體是華府經濟脅迫歐盟的最新案例。媒體報導指出,川普政府曾向荷蘭政府施壓,要求罷黜安世半導體執行長張學政,否則安世半導體將被留在美國的出口管制清單上,荷蘭則順從這個要求。

安世半導體是中國大陸聞泰科技(Wingtech)的子公司,福斯(VW)、寶馬(BMW)及Stellantis等多家歐洲公司都依賴其零組件,這項供應鏈干擾可能弱化歐洲企業達成2035年100%銷售電動車目標的能力。

畢竟,但中國大陸是歐盟能否成功履行在2050年時達成淨零碳排承諾的關鍵貿易伙伴。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歐洲產業正在推動重大轉型,嚴重依賴來自北京的關鍵原料。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秘書長德維斯(Sigrid de Vries)表示,情勢「令人警戒」,呼籲所有受影響國家「迅速且務實」迴應。

這場荷蘭與中國大陸的外交事件,也可能波及歐盟,影響推動數位化和氣候目標的能力。中國大陸最近已加強管制稀土出口,對風力發電機、太陽能光電板或電動車馬達等乾淨能源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可能事關重大,歐洲製造商將率先感受到壓力,可能面臨生產延誤,最終推升成本。

北京10月9日宣佈的新管制措施顯示,尋求中國關鍵原物料製造乾淨技術產品,將面臨繁瑣的程序。根據ACEA的數據,歐盟的下游電池產量僅佔全球市場的7%,遠少於市場霸主中國大陸的83%。用於電池負極的石墨等原物料,也有92%產量集中在中國大陸。

中國歐盟商會(CCCEU)表示,北京和布魯塞爾都致力於多邊主義和「綠色轉型的共同利益」,歐盟不應過度依賴單一夥伴,以避免遭遇政經籌碼的風險,「儘管面臨美國的經濟和技術壓力,中國仍有明確的動機與歐洲合作,以維持全球貿易穩定並促進共同成長」。

中國大陸在布魯塞爾的商業代表則說,稀土憂慮被「嚴重誇大」,中國大陸的政策「並非針對歐洲企業」,歐盟也已與中國大陸同意設立快速通道,簡化稀土許可證的申請。

歐盟遭美中壓力夾擊

不過,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資深分析師呂利格(Tim Rühlig)指出,歐洲企業將在幾個月後獲得許可證,但也將需要重新申請,整個過程耗費時間和資金,基於「中國乾淨科技不可或缺」,「這裡的主要憂慮是,這也是一種鼓勵從中國購買乾淨技術、犧牲本土生產的方式」。

同時,華府正持續對歐盟施以各種貿易關稅、威脅及要求,歐盟則因擔心在俄羅斯對歐盟採取軍事行動時,可能會被美國拋棄,而一再讓步。

批評者指出,歐盟和美國今夏達成的貿易協議,也暴露歐盟的弱點,成了輸家,例如歐盟爲了換取鋼鋁銅及藥品等不會被徵收高昂關稅,承諾在2028年前必須每年花費2,500億美元(2,143億歐元)向美國購買能源,但這個數量量沒必要且昂貴。

曾任歐盟執委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智庫資深研究員馬姆斯壯(Cecilia Malmström)指出,「歐盟-美國貿易協議不幸地證實了(川普)總統的錯誤說法,即全球貿易一直失衡,而美國正飽受這種不公平之苦」,並且「鞏固了關稅被接受爲地緣政治權杖的貿易新秩序」。

歐盟正與中國大陸會談,但北京是否會讓歐盟好過一點,仍是個疑問。

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創辦主管艾裡克森(Fredrik Erixon)表示,歐洲長期處於經濟弱勢地位,若要擺脫這種下跌的螺旋趨勢,就要「破除低經濟預期的漫長循環」,並改善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對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企業和領導人的吸引力(可能提高),(但)軍事和經濟弱勢常招致強人領袖的挑釁」。

EU-ISS的呂利格認爲,「中國務實主義」可能是克服外交紛爭和經濟緊張局勢之道,「將取決於中國根據其經濟評估,決定自身是有所失、還是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