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拿出同學間流行的“網紅零食”,我看到成分不淡定了...

辦公室小夥伴說在兒子書包裡發現一包東西,造型還怪好看的,顏色特別鮮亮,以爲是橡皮,但是細看質感又不太像橡皮。

翻到背面一看說明後懵了30秒~ 居然是糖?!

但說明上又寫的“只能嚼 不能咽”,那算是口香糖的新變種嗎?

後來她問了孩子才知道這東西最近在同學圈裡特別火,班裡很多同學都有,所以在小區門口小店裡發現有賣,就自己買了幾包,打算學校裡可以和同學玩交換。

那麼,蠟瓶糖到底是蠟還是糖?

於是我們就着這個新名詞一起上網搜索了下,還真被驚訝到了~它居然是當下小學生羣體中的新晉“網紅零食”。

確實就是類似口香糖的吃法,但通常是做成夾心水果糖的樣子,外層是硬殼,裡面包裹着果醬或糖漿。

只是因爲這個外殼是用蜂蠟做的,一種食用級蠟,在口中不會融化,所以吃法上是先咬破蜂蠟外殼吸出裡面的糖漿,然後就不斷咀嚼蜂蠟外殼,像咀嚼口香糖一樣,愛嚼多久嚼多久,沒有味,真的就是把“味同嚼蠟”具象化了。嚼完吐出來的渣還是蠟。

不過,讓它風靡的關鍵原因是,咀嚼時的聲音很解壓!有一種“kong嗤~kong嗤”的魔性聲音,讓人很上頭,網絡上也有一些專用它做聲控解壓的主播。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蠟瓶糖並不像它看上去那麼人畜無害,小小的一顆糖,其實存在着諸多安全隱患。

我們搜索時發現各種負面報道比比皆是,蠟瓶糖的安全問題也上過熱搜,有專做檢測的大v博主專門對市面的部分蠟瓶糖做了檢測,結果很驚人,結論就是:不要買!不要吃!

第一個隱患,就是製作蠟瓶糖所使用的蠟,很可能不是可食用的蜂蠟,而是工業石蠟,而後者中含有致癌物質。

能買到蠟瓶糖的途徑很多:校園門口的零食店、夜市小攤、直播間、各大購物平臺,都可以見到蠟瓶糖的身影。

在購物平臺上隨手一搜,就會出來一大堆蠟瓶糖的商品鏈接,可以看到銷量挺高。

我找了一家店鋪,詢問客服使用的是否是蜂蠟,客服肯定地回答“是”,並表示8歲以上的孩子纔可以吃。

同時,很多賣家還會在商品詳情頁,掛上“檢測報告”,乍一看煞有介事,細究一下才發現是“掛羊頭賣狗肉”。

比如這一份,聲稱“通過五項檢測”,結果分別檢測的是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

好傢伙,避重就輕算是被你玩明白了,我們最關心的是蠟瓶糖的營養成分嗎?是蠟的安全問題啊!

還有些商家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表示“權威檢測品質有保障,大人小孩放心食用”,但實際上只貼出了一張高糊的“檢測報告”。

瞪大眼睛用力看,才從其中勉強看出一行字:所檢項目結果見附頁。可附頁並沒有公開張貼在消費者可見的地方。

如果用石蠟冒充蜂蠟,後果相當嚴重,因爲石蠟中含有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多環芳烴具有毒性、遺傳毒性、突變性和致癌性,可對人體可造成多種危害,如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損傷,對肝臟、腎臟造成損害等。

知名博主“老爸評測”發佈了一則視頻,直接檢測蠟瓶糖中多環芳烴的含量。

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他們隨機選取的4個樣本,3個都發現了多環芳烴,其中1號蠟瓶糖的數值爲25.3,超過歐盟限量標準兩倍多!

這要是長期頻繁地吃,後果不堪設想。

之所以不良商家會選擇用工業石蠟來代替蜂蠟,是因爲兩者價格差別實在太大了。土蜂蠟價格昂貴,我隨便搜了一款,500克的價格是60元。

而同樣重量的石蠟,只要11.5元,相差近6倍。

蠟瓶糖存在的第二個隱患,是它屬於新品類,目前還沒有相關質量標準和調查數據,對其中的成分很難規範管理。

比如大部分的蠟瓶糖,配料表排在前三位的是水、麥芽糖漿和白砂糖,後面跟着一連串食品添加劑。

這不就是兌了添加劑的糖水嘛!大人偶然吃吃就算了,小孩子吃多了真不好。

另外,蠟瓶糖還會對環境造成不小的污染。

由於蠟瓶糖的外殼不能吞嚥,嚼一嚼就要吐掉,因此,就像口香糖和檳榔一樣,總有人隨口亂吐,再加上天氣熱,殘渣融化後黏在地上,清理難度非常大。

《臨汾日報》曾寫過一篇報道,清污隊長向記者吐槽,爲了處理蠟瓶糖留下的污漬,隊員們得每天從早上7點忙活到晚上10點半,對人行道進行清洗,而且大型工具施展不開,純靠手工。而且清理蠟瓶糖殘留污漬很難。經過一個多月的各種嘗試,大家才研究出先用脫漆劑,再用鋼刷和鏟子進行處理的方法。

所以,無論是從身體健康,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我們都最好提醒孩子,儘量不要購買蠟瓶糖。

蠟瓶糖只是“網紅有害零食”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小零食,正在中小學生間悄悄地流行,值得引起家長們警惕。

▐ 第一種:危險的“惡搞零食”

燈泡糖

我們都知道,把一隻燈泡放進嘴裡,燈泡會撐大口腔,壓迫舌頭,使得嘴巴無法張到最大,從而無法將燈泡完整地拿出來。

而1:1製作、大小和正常電燈泡一樣的燈泡糖,也是一樣。雖說糖會慢慢融化,經過一段時間,燈泡糖變小就可以取出,但這個過程也是相當危險的。

一方面,燈泡糖會佔滿口腔,導致人無法吞嚥甚至正常呼吸,口水還會流進氣管裡,有窒息風險;另一方面,長時間張着嘴巴會導致關節損傷。

曾有人將燈泡糖塞進嘴裡後,足足花了四個小時才取出。如果是小孩子,風險係數會更高,千萬不要冒險嘗試。

吐血口香糖

江西吉安一個11歲男孩,有段時間總是口吐鮮血,把父母嚇壞了,輾轉多家醫院就診,但只要一出院,孩子吐血的現象就會再次發生。

最後,父母帶着孩子來到江西省兒童醫院,經過呼吸科的醫生護士詳細診治,並觀察他吐出的“血液”樣本,才發現,孩子吐的根本不是血,而是在吃了一種“吐血泡泡糖”後吐出來的色素。

代入男孩父母的位置,已經要被“嚇死+氣死”了!

這種糖外觀和普通的口香糖差不多,只是上面多了很多紅色粉末,咀嚼之後吐出來的口水就是鮮紅的,像血一樣。熊孩子只是覺得好玩,被“惡搞”的家長、老師、同學卻往往會嚇得六神無主。

而且,此類零食基本都屬於“三無產品”,連生產日期和廠家地址都不會規範標註,質量令人擔憂。

▐ 第二種:包含“軟色情”的低俗零食

深圳一位張女士,某天在14歲兒子的牀頭儲物盒裡,發現了一堆“計生用品”,讓她震驚不已。

詢問兒子之後,張女士才知道,這裡面裝的竟然是一種軟糖,把糖果設計成這樣讓人想入非非的造型,不就是在打軟色情“擦邊球”嗎?

張女士當即向媒體曝光了這件事,經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學校周邊都有售賣這種“零食”,學生們覺得“搞怪、好玩”,紛紛爭相購買。

類似的低俗零食還有很多,無一例外都是打着“惡搞”的名號,向身心還未發育健全的青少年,傳遞不健康的價值觀。

▐ 第三種:有“教唆吸毒”嫌疑的毒零食

幹吃奶味棒

每袋裡裝着十幾根塑料管,每根長約20釐米,裡面灌有白色或彩色的粉末,白色的是奶粉,彩色的是糖粉。

這些都沒問題,問題出在它的食用方式上!是將奶棒裡的粉末倒在紙上,用吸管慢慢吸着吃。

山東濟南的一位趙先生反映,他上三年級的兒子告訴他,班上的同學都把這種零食叫作“K粉”或“吸吸樂”,課間休息的時候,經常會有十幾個同學將奶粉倒在紙上,然後圍在一起吸食,甚至還會模仿電影裡吸毒後的狀態,五官扭曲,手舞足蹈。

趙先生擔心得不得了,孩子辨別能力弱,模仿能力強,像這樣明顯帶有教唆吸毒傾向的零食,肯定不能給孩子吃。

鼻吸能量棒

近期,天津兩名小學生來到一家超市,要求老闆進貨“鼻吸能量棒”,說這東西越吸越上癮,被老闆拒絕。

鼻吸能量棒的外形像一個翻蓋打火機,翻開之後有兩個觸頭,可以對着鼻孔吸氣,由於裡面添加了薄荷腦、冰片、精油等物質,聞着讓人“一秒上頭”,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很受學生們歡迎。

但鼻吸能量棒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得多。

一是它具有成癮性。雖然薄荷、冰片這些物質不會讓人上癮,但有些鼻吸能量棒爲了增強功效,違規添加了多種烈酒成分,或者另外一些讓人上癮的成分。

第二,鼻吸能量棒中含有樟腦,長期或大量吸入會導致神經系統損傷、肝臟損傷、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等症狀。另外,對薄荷腦或精油過敏的人羣,經鼻吸入,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過敏症狀。

第三,鼻子是一個很脆弱的器官,將鼻吸能量棒塞進鼻孔裡,不僅有細菌,還會損傷鼻粘膜,引起鼻炎、潰瘍、出血等。

更隱秘也更重大的危害是,鼻吸上癮這個動作,會降低青少年對毒品的防範心理,使他們更容易落入涉毒陷阱。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股新的“風潮”,在小學生間流行開來,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孩子們缺乏分辨能力,往往會被帶偏方向。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做足功課,提高警惕,幫助孩子篩選、隔絕那些有害的“網紅產品”,爲孩子的身心健康構建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