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生孩子,我照顧月子半個月,結果她的一句話讓我寒心透骨

兒媳生孩子,我照顧月子半個月,結果她的一句話讓我寒心透骨

“婆婆不是媽,伺候得好也不一定有好話。”

這話我年輕時聽鄰居老太太說過,心裡還不服氣。

可直到我親身經歷了兒媳坐月子那半個月,才明白,有些人不是不懂感恩,是根本沒把你當親人。

我叫王秀蘭,今年六十二歲,江蘇常州人,退休前是小學老師,丈夫早年去世,我一個人把兒子林建國拉扯大。

建國爭氣,大學畢業後在南京工作,三年前娶了媳婦周婉清,是個城裡姑娘,長得漂亮,說話也利落。

婚後兩人住在市區的婚房裡,我偶爾過去幫忙,平時也不多打擾。

今年七月,婉清生了個大胖小子,全家都高興得不行。

建國打電話來:“媽,婉清生了,您能過來照顧月子嗎?”

我一口答應,收拾了衣服就趕過去。

想着她是頭胎,沒經驗,我這個當婆婆的多操點心也應該。

剛到家那天,婉清臉色蒼白,孩子哭鬧不止,我一邊給她熬豬蹄湯,一邊哄孩子睡覺。

夜裡孩子鬧,我起身三次,婉清睡得迷迷糊糊,連句“辛苦了”都沒有。

我沒計較,想着她剛生完,脾氣難免不好。

可接下來的日子,她越來越挑剔。

“媽,這湯太膩了,我喝不下。”

“媽,您別老抱孩子,他得自己學會睡覺。”

“媽,您能不能別在廚房裡放蔥,我聞着想吐。”

我忍着,照顧她整整半個月,衣服洗了幾十件,飯做了幾十頓,孩子哄到胳膊都酸了。

建國白天上班,晚上回來也只說一句:“媽,辛苦了。”

我心裡雖然委屈,但還是咬牙堅持。

直到那天,我剛把婉清的衣服晾好,她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突然對建國說了一句:“你媽照顧是照顧了,但她那一套老思想,真是讓我煩死了。”

我站在陽臺,聽得清清楚楚,心像被針紮了一下。

建國愣了愣:“婉清,媽也是好心。”

她撇嘴:“好心歸好心,但我不是她女兒,我不需要她那套‘傳統月子經’。”

我走進客廳,輕聲說:“婉清,我不是你媽,但我把你當女兒看待。你不需要我,我可以走。”

她愣住了,建國也站起來:“媽,婉清不是那個意思。”

我笑了笑:“不是那個意思?那是什麼意思?”

那晚我收拾了行李,坐上回家的車。

一路上我沒掉一滴眼淚,但心裡像結了冰。

回到家,鄰居來看我:“秀蘭啊,你怎麼回來了?”

我只說了一句:“人心涼了,湯再熱也暖不起來。”

一個星期後,建國打來電話:“媽,婉清後悔了,她說話太沖了。”

我淡淡地說:“她不需要我,我也不強求。你們有你們的生活,我也有我自己的清靜。”

後來,婉清帶着孩子來我家看我,眼圈紅紅的:“媽,對不起,我那天太沖了。”

我笑了笑:“孩子是你們的,我老了,伺候不動了。”

她低頭不語,孩子在懷裡咿咿呀呀地笑,我心裡還是軟了。

故事的最後,我只想說:“婆婆不是保姆,兒媳不是客戶。”

老話說得好:“人心換人心,換不來就死心。”

誰把付出當理所當然,遲早會失去最真誠的陪伴。

做人不能太自私,嘴上的一句話,可能就把一顆熱心澆成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