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篩檢 年揪2.5萬名異常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兒童發展篩檢週年成果」16日發表,透過及時的篩檢和轉介,許多兒童得以在關鍵時期獲得早期療育,有效改善了發展遲緩的狀況。部長邱泰源(左三)與署長吳昭軍(右三)與來賓一同完成「健康臺灣共同守護」的拼圖。(王英豪攝)
衛福部去年7月啓動「兒童發展篩檢方案」,針對全國未滿7歲兒童提供6次免費篩檢,包括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四大面向。方案上路第一年,共篩檢逾40萬人次,發現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其中高達7成5都是語言認知異常。
兒童發展篩檢方案推動滿週年,國民健康署統計,已完成篩檢40萬2594人次,其中6.3%有疑似發展異常情形,共2萬5499人次。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約6到8%的兒童發展遲緩,我國篩檢結果接近國際。
許多家長以爲,篩檢異常就要做早療,其實不然。陳慧如指出,篩檢目的是瞭解孩子問題爲何,因此務必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完整評估,才知道後續介入方向;除了復健醫療,也可能透過家庭、教育環境改善,及時協助孩子走在正常發展軌跡上。
小兒科醫師麥建方分享,一名家長觀察到4歲女兒容易發脾氣,堆積木、拼拼圖、畫畫時總是沒耐性,經篩檢發現女童的語言認知滿分,但單腳站立等粗大動作有些勉強,剪紙等精細動作未過關,於是協助轉介到聯評中心,除了確認精細動作異常之外,更意外發現女童雙眼有400度的視力差,還有120度散光,所幸在復健和配眼鏡後,情緒問題就改善了。
國健署提醒,當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務必儘早到全臺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就診,由小兒神經科、兒童復健科、兒童精神科醫師進行評估。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30天內轉介聯評中心掛號達成率已超過9成,今年目標是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