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竟是嚴重視差!40萬兒童篩檢 揪2.5萬發展遲緩兒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兒童發展篩檢週年成果」16日發表,透過及時的篩檢和轉介,許多兒童得以在關鍵時期獲得早期療育,有效改善了發展遲緩的狀況。部長邱泰源(左三)與署長吳昭軍(右三)等來賓一同完成「健康臺灣共同守護」的拼圖。(王英豪攝)

衛福部去年7月啓動兒童發展篩檢方案,上路一年已完成逾40萬人次,發現逾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一名4歲女童容易情緒失控、沒耐性,篩檢發現單腳跳、剪紙、畫圖等項目未過關,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竟又發現雙眼嚴重視差,這才真相大白,原來是視覺問題影響情緒和注意力。

衛福部國健署去年7月1日起推行「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針對未滿7歲兒童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四大面向,在不同年齡階段提供6次篩檢。一年來已完成逾40萬人次篩檢,其中6.3%、約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以語言認知異常佔大宗,高達75%。

若經篩檢發現疑似發展遲緩,需轉介至全臺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務必儘早在30天內就診,由小兒神經科、兒童復健科、兒童精神科醫師進行評估。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30天內轉介聯評中心掛號達成率已超過9成,目標是今年達到100%;爲了儘早銜接早期療育,因此聯評後45天要拿到報告書,達成率也超過9成。

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篩檢發現異常不代表一定要做復健,介入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環境、復健醫療等。篩檢主要目的是協助家長知道孩子問題在哪裡,及時協助孩子走在正常的軌跡上,因此一定要經過聯評中心的評估,確定發展遲緩的原因,才能知道後續介入方向,也就是「篩檢、評估、介入」三部曲,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共有1233家醫療院所參與服務,其中診所及衛生所佔84.8%;參與醫師達2660位,其中8成5是兒科、1成多是家醫科,另有64名其他科別的幼兒專責醫師參與。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劃協調管理中心計劃主持人邱弘毅表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非兒科、非家醫科醫師,已有106人取得幼兒專責醫師資格,其中6成已接受兒童發展篩檢訓練,讓偏鄉的兒童也能使用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