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自殺人數逐年增加 專家示警:憂鬱傾向取代家庭問題成最大警訊

立法院厚生會去年6月成立「兒少權益委員會」,今天舉行首次會議,爲兒少權益政策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提出建言與指導。兒少權益委員會召集人、民進黨立委林月琴(前排左二)說,目前心理健康專業人力增補進度仍顯不足,特別在偏鄉區城尤其明顯,自殺防治涉及跨部門協調,整合推動效能仍待加強。記者沈能元/攝影

立法院厚生會去年6月成立「兒少權益委員會」,今天舉行首次會議,爲兒少權益政策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提出建言與指導。兒少權益委員會召集人、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說,對於青少年自殺,衛福部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3次免費諮商服務,推動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服務。但專業人力增補進度仍顯不足,特別在偏鄉區城尤其明顯,自殺防治涉及跨部門協調,整合推動效能仍待加強。

近年臺灣青少年自殺率呈現令人憂心的上升趨勢,已成爲重大公共衛生議題。依衛福部統計,自殺爲國內15至24歲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每十萬人死亡率自2014年5.1人,上升至10.9人,且15歲以下通報人次也持續攀升,2019至2023年間由7991人增至1萬3244人,14歲以下更達3365人,凸顯了社會環境變遷與數位時代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隱憂對現行防治策略帶來挑戰。

臺大健康行爲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引用「冰山模式」,分析我國兒少自殺成因與趨勢指出,自殺死亡僅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更龐大的隱藏層包括自殺企圖、自殺想法與心理困擾。這些行爲與狀態的感行率遠高於死亡數。顯示我們須同時關注心理健康問題與易感受性因素,如挫敗感、孤獨感、情緒調節困難、學業壓力與家庭衝突等。

此外,社會文化變遷、父母離婚率增加、網路使用普及與自殺資訊的可近性都是推升風險的重要原因。立法院厚生會秘書長、立委王正旭說,隨着網路世代來臨、加上少子化影響家庭結構,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也從過去主要是「家庭成員問題」,從2019年起轉爲「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成爲主要自殺原因,這樣的轉變是否因爲青少年沉迷於網路數位世界裡,容易形塑偏差的價值觀與人際關係,值得重起。

另,家庭因素雖然退居自殺原因第二位,但所佔比例仍達34%,尤其父母離異家庭的兒少自殺比率會隨着上升,政府應積極介入有家庭問題的個案,重視離異家庭兒少的身心狀況。

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呼籲,唯有社會各界共同投入兒少心理健康,打造安全、友善的成長環境,纔能有效降低自殺與自傷事件的發生。本次會議期盼成爲跨界合作的重要起點,推動我國兒少權益與心理健康防護機制的持續進步。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指出,現行兒少自殺防治採取全面性、多層級策略,包括提布建全國388處心理諮商據點及60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確保資源可近性,並推動15至45歲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引進心理健康急救(MHFA)課程,更持續布建兒少專屬精神病房,改善就醫障礙,推動精神疾病早期介入與跨專業外展服務。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說明,防治策略聚焦五大面向,包括通報與追蹤,將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教課程,並透過自殺防治守門人訓練、危機處遇演練與家長工作坊,提升教師、輔導人員及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覺察與處遇能力,更健全縣市輔導中心功能、增加輔導人力,以及推動「身心調適假」、社會情緒學習(SEL)等,全面提升學生心理韌性與情緒管理能力。